个人感觉是不务实的文官没有战略眼光,在和武臣的争权上貌似民主的我反对你的各种,外加皇帝浪了一把浪翻了,从此明朝失了锐气走下坡路。对中国历史也导向巨大,本来有恢复汉唐风采的机会的。
一、
明朝立国81年的时候,遭遇了一场惨重的失败,斩断如日中天的国运,此后200年再也没有爬起来。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看明朝,感觉明朝前期还算正常,颇有复兴汉唐荣耀的气象,国内民生安定经济繁荣,国外伐蒙古下西洋,基本完成 “万国来朝” 的成就。
后期却越来越奇葩,各种妖魔鬼怪都出来了,皇帝不是炼丹就是宅男,大臣们梗着脖子怼皇帝,好像大明朝不姓朱似的。
造成明朝精分的原因就是“土木堡之变。”
关于“土木堡之变”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我们不聊细节,只从大历史的角度分析明朝的国运,看完也能对现在的局势有所借鉴,毕竟我们的口号是“历史照进现实”嘛。
故事要从朱元璋说起。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发布了《即皇帝位诏》做为登基宣言。
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命运亦终,海内疆土豪杰纷争。朕本淮右庶民,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趁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
这是一段文言文,我给大家翻译一下。
朱元璋的意思是,宋朝国运终结,元朝继承中国正统做了天下的主人,现在元朝的国运也到头了,以后的中国正统就是大明朝啦。
也就是说,朱元璋承认元朝是中国正统,而明朝的江山继承自元朝。
这么做有几个好处。
首先可以解决领土争端。
我们都知道元朝的国土面积大,包括蒙古草原、东北、西域等地方都是元朝的,只有承认元朝的正统性,明朝才能理直气壮地说,这些地方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
要是不承认元朝,而直接继承宋朝的法统,那么领土的事情就说不清楚了。
毕竟宋朝的国土面积太小,连北京都没收回来,继承宋朝的明朝,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古以来呢?
朱元璋承认元朝正统,也是为以后的扩张做准备。
其次可以解决民族问题。
当时的民族问题很复杂,蒙古、色目、回回、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基本是各过各的,如果没有一种共同记忆的话,很难把复杂的民族融合在一起。
现在朱元璋说了,既然你们能在元朝共同生活百年,现在大明是元朝的接班人,大家依然可以在一口锅里吃饭,没毛病吧?
其实不管大家怎么想,朱元璋的话说出口,已经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以后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说,你们都在家里的户口本上呢,有事好商量。
这才是造反起家的朱元璋,昧着良心继承元朝的意义。
类似于清朝在课本上是负面形象,我党依然承认清朝是中国正统,要不然清朝打下来的新疆、西藏、蒙古和东北,以及56个民族就说不清楚。
很多自古以来就没有了。
哪怕是惹人生厌的国民党,我党也要区别对待。
我党反复强调,继承了孙中山民主革命的衣钵,要打倒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内进步力量是朋友和同盟,如果把国民党一棍子打死,新中国又从何而来?
所以承认“民革”是国民党的正统,做为参政党之一共同执政。
从朱元璋的即位诏书就能发现,他的野心绝不止恢复长城以内的汉家江山,而是通过继承元朝法统,进而继承元朝在东亚秩序里的位置,最后以汉人王朝的身份,恢复汉唐曾经拥有过的荣耀。
简单说就是,明朝想替代元朝的霸主地位。
朱元璋的野心,我们可以称为民族复兴。
总体来说,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两个必备条件:国力强大臣服周边国家、经济发达吸引周边国家。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其他国家都好说,地盘小国力弱,存在的意义就是做中国的绿叶,甭管哪个王朝统一中国,它们都得来拜码头,唯一的绊脚石是实力尚存的蒙古。
朱元璋开国以后,便陆续对蒙古发动13次北伐战争,到1398年去世的时候,基本完成战略目标,把成建制的北元打成四分五裂,再也不敢有入主中原的念头。
军事征伐的同时,朱元璋还在搞边防建设。
他把儿子们分封到北方边疆,在西安、太原、北平等军事重镇做藩王,平时拱卫朱家江山,战时统领军队出征。
毕竟是亲儿子,朱元璋很放心。
而且他还在长城以外设立卫所屯军,给军人们分土地盖房子,让他们世世代代驻扎在那里,给祖国守边疆。
这种藩王+卫所的两套边防系统,让明朝的北方边疆稳如狗,只要内部不出乱子,蒙古人根本不可能占到便宜,中国势力反而越过长城,逐渐蚕食游牧民族的地盘。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将来投诚的蒙古部落,也可以改编成“某某卫”之类的组织,成为人在草原心在大明的自干五。
但是很快,出问题了。
1398年朱元璋去世,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耐不住寂寞,没几年就带着人马杀回南京,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改元永乐。
所谓永乐,大概是永远快乐的意思吧。
做了皇帝的朱棣是永远快乐了,可分封在边疆的其他藩王不快乐了,大家都是朱元璋的儿子,当初说好在边疆白头偕老,凭什么朱老四偷偷焗了油?
既然朱棣能起兵造反夺皇位,那其他藩王为什么不行?
朱棣心里也很清楚,朱元璋的家法是嫡长子继承皇位,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手握重兵的藩王兄弟们肯定不服,只能动手削藩了。
他把分封在赤峰的宁王迁到南昌,东北的辽王转移到荆州,沈阳的沈王改封山西潞州,宣府的谷王被废为庶人……凡是带兵的藩王,都没什么好下场。
朱元璋苦心经营的一条腿,折了。
没有统兵的藩王镇守边疆,那些卫所屯军又怎么可能坚持得住,要么内迁到长城附近,要么裁撤拉倒。
慢慢的,朱元璋经营的另一条腿也折了。
朱元璋的两套边防系统都完犊子了,蒙古的威胁还在,这可咋整?朱棣撸起袖子骑上战马:“我来。”
于是他把首都迁到北京,亲自坐镇边疆一线,5次亲征蒙古,把分裂的蒙古势力彻底打成游击队。
这波操作也行吧。
废了两套边防系统,又重新建起一套,起码能带着明朝复兴大业向前走,不至于给朱元璋打屁股。
朱棣最牛逼的是把蒙古纳入朝贡体系。
朱元璋执政的时候,明朝的朝贡体系只有一些小国家,并没有把蒙古纳入进来,等朱棣把蒙古打成游击队以后,便把蒙古部落纳入朝贡体系,让他们每年在固定时间、走固定的道路,带着土特产进京拜见皇帝。
做为回报,皇帝得大把撒钱,价值往往是土特产的数倍到十倍。而蒙古人要么把皇帝的赏赐带回草原,要么在北京变卖,购买布匹、食盐、铁锅等急需用品。
这项生意,谁都不亏。
当初打仗的时候,明朝封锁边境,对蒙古搞贸易战,什么东西都进不来草原,而草原上又什么都不能生产,蒙古人都穷疯了。现在只要认明朝做大哥,很快进入小康社会。
明朝不过花点钱,就能让蒙古跪下唱征服,何乐而不为?时间久了,蒙古被明朝经济捆绑住,再也离不开了,朝贡体系才算成了。
虽然有点波折,但明朝臣服+经济的手段还是很成功的。
后世皇帝只需要等一个契机,把这层关系彻底稳定下来,明朝便可以取代元朝的霸主地位,完成复兴大业。
二、
朱棣死于1424年,明朝立国56年。
经过两代猛人经营,明朝出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气象,距离复兴盛世的大业只差临门一脚。
明朝的新皇帝说,不玩了。
因为扩张国际影响力要花钱、常年打仗要死人,对国家来说是必须做的事情,可对国内民生来说是负担。
继承皇位的朱高炽和朱瞻基,不愿意和祖辈一样折腾,他们认为大国尊严已经足够了,应该专注小民幸福。
这么做也没错。
没人愿意数十年如一日的战斗,但凡有条件,谁不想过几天好日子呢。何况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连年战争导致明朝财政紧张,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增长,大家都有意见。
问题在于,休养生息是尽量不搞大工程,该做的事情还得做啊,但明朝君臣彻底躺平了。
比如以前蒙古部落有什么挑衅动作,朱元璋和朱棣马上出征蒙古,用强硬手段维护国家地位,也警告其他部落,千万不要放肆。
现在不一样了。
蒙古做出一些越界的行动,明朝皇帝也不愿意管,爱咋咋地,只要来朝贡就行。
人永远是蹬鼻子上脸的。
一次不管、两次不管、三次还不管……紧接着便是更大规模的挑衅,而随着挑衅的规模越来越大,明朝的影响力也越来越低,这是一个连贯反应。
比如朱元璋和朱棣执政的时候,非常再乎分化瓦解蒙古部落,打一派必然拉一派,一个部落崛起必然扶持另一个弱小部落,永远让草原维持势力均衡,谁都没有单独向明朝挑战的实力。
这种离岸平衡手才是霸权国家的利器。
现在的明朝皇帝也放弃了,蒙古部落的崛起和衰落,关我屁事,只要他们不来袭击就行,我关起门来过日子,不香吗?
对外不作为的后果就是,蒙古彻底失去制衡,有野心的部落领袖开始互相兼并,谋求统一蒙古,成为和成吉思汗比肩的蒙古猛人。
原本蒙古分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瓦剌击败鞑靼和兀良哈,拥立黄金家族的脱脱不花为傀儡大汗,瓦剌首领脱欢做太师,掌握实权。
脱欢死后,也先继承太师宝座,磨刀霍霍。
蒙古统一,明朝不管……也先四处扩张,明朝不管……也先攻占东北和甘肃,明朝不管……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醉了,这帮皇帝和大臣都是些什么人啊。
明朝君臣无所作为,只想要小民幸福,而隔壁蒙古却在发展壮大,很快让明朝的大国尊严也没有了。
我们之前说过,蒙古加入朝贡体系是为了经济利益,毕竟蒙古什么都没有,锅碗瓢盆都需要从明朝买,为了更大的经济利益,蒙古朝贡很积极。
而且明朝的赏赐是数人头的。
比如来100人就给100份赏赐,来1000人就给1000份赏赐,保证蒙古人不会空着手回去。
于是,蒙古人想尽办法增加朝贡次数,有时候一年有数十批人来北京,而且人数也逐年增加,从开始的几百人增加到2000多人。
大家可以想一下。
几千蒙古人带着马匹和皮货去北京拜见皇帝,皇帝要赏赐十倍的财物,蒙古每年来几十次,那得赏赐多少财物,家业再大也经不起这么折腾。
明朝君臣都烦透了,敢情蒙古人是来套娃的,真当大明朝人傻钱多啊。
1449年,蒙古人又来了。
他们照例来了2000多人,但是国力已经强大起来,颇有不再畏惧明朝的意思,再加上为了圈钱,便谎报来了3000人。
意思就是,皇帝陛下,我们来了这么多人,赶紧给赏钱吧,给完了我们换批人再来。
当时的皇帝是23岁的朱祁镇,但他不是工作狂,做不到事必躬亲,便让太监王振主持一线工作。
王振听说蒙古使团谎报人数,怒了,决定修理套娃的蒙古人。
他派人清点蒙古使团人数,按照真实的人数给赏赐,蒙古人说多少没用,这样一来,蒙古得到的赏赐就少了。
另外,蒙古使团是带着马来的,准备高价卖给明朝换钱,结果王振又刻意压低马价,导致蒙古使团没有得到满意的价格。
这么一来一去,蒙古使团只得到预计赏赐的五分之一,类似于原本想赚100万,最后只赚了20万。
消息传回蒙古,也先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