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冤】甲午战争输在哪里?

甲午的输赢其实就是现代意识的较量,不单单是体制,武器,军队,连经济上都是直接挂钩的。


原文链接==>

首发“ 观雨大神经”,顾问 谈书

2020年9月17日,甲午海战爆发126周年

预判一个人或国家的行为

关键不是看他说什么

也不是看他做什么

而是看他吃什么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126年,清帝国和日本这两个19世纪的后进生在海上大打出手,一不小心创造了一项世界海军的历史:

人类史上首次大规模蒸汽铁甲舰海战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甲午海战之前,在人类海战里唱主角的还是加勒比海盗那样的木制战舰。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甲午海战因为技术含量太高,甚至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观察员冒死登舰观战,光绪和明治在无意中引领了一把蒸汽潮流。

这场战争对于清帝国来说是一个惨痛的杯具,不仅造成了巨大的国力损失,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打击了精英阶层的信心。

我打不过英吉利,难道还打不过小日本吗?

在当时看来,偌大的清帝国居然被一个贫弱的小岛国干趴下,确实令人费解。今天人们回顾这场战争时,往往喜欢套用一些简单的逻辑去解释这个结果。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

  • 一种说法认为主要赖清政府腐败无能,只要换个好皇帝,清理一下腐败官员,加强一下官兵训练,依靠北洋水师强大的硬件,清帝国完全可以打赢这场战争。
  •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输在“民族劣根性”、“文明落后”之类的原因上面,中华文明就是不行了,再怎么努力也赢不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

历史是一面镜子,但如果搞错里面的逻辑,那么我们看到的顶多只能算是一面哈哈镜。

北洋海淘舰队

————————————

1840年,清帝国的海面上驶来了一大批装备几十门舰炮的战列舰。这些战舰一次齐射,就能在清军的头顶上下起炮弹的暴雨。面对这些前所未见的战争巨兽,曾经不可一世的天朝上国懵逼了。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在近代文明的降维打击下,古典王朝的阳谋阴谋三十六计四书五经通通不堪一击,泱泱大国被一支并不精锐的几千人英国远征军吊打到割地赔款。

丧权辱国的大清痛定思痛,决定做出改变。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1861年,随着安庆内军械所的建立,清帝国开启了旨在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装备实现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

因为当时大清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海上,所以洋务运动的重要目标就是建立强大的海军。

洋务运动开始时,西方列强的海军已经开始使用装备有蒸汽动力的铁甲军舰,那么对于刚刚开始起步的清朝来说,如何才能追上世界先进海军的步伐呢?

这个担忧在十九世纪并不是问题,当时的世界充满自由交易的气息,只要有钱,最先进的军备管够,哪个时代都不缺一个有钱的伸手党。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1875年,李鸿章挥舞着银子开始了大清军舰的海淘之旅。

在李鸿章的购物车里,头号强国英吉利的军舰本来是首选,但是英吉利店大欺客,不仅售价昂贵而且态度傲慢。而当时的后起之秀德国看起来就靠谱得多。

德国人为了能打入中国市场,开出了极具优惠的价格,报价仅为英国报价的一半多一点,服务态度还十分热情。推荐给大清的战舰甚至比自用的主力战舰“萨克森”还要物美价廉。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于是李鸿章当即拍板,买德国货。

第一次海淘,李鸿章就用330万两白银的优惠价格买到了两艘后来威震远东的“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船”——定远和镇远。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遗憾的是,这两艘军舰的建造工期未能赶上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结果中法战争中军备落后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这下清帝国更加意识到新型军舰的重要性,于是一方面令两舰火速回国,另一方面又继续拨款订造了致远、靖远、经远、来远4艘巡洋舰

4年后,北洋水师组建完成,大清海军一夜之间跨入全球TOP10,一时风头无两,横行亚洲。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北洋水师的主力舰有8艘,因舰名都带个“远”字,所以又称“八远”舰。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八远”舰中的核心战力就是定远和镇远这两艘7000吨级的铁甲战列舰。同时,北洋水师还辖有广甲、超勇、扬威等在近代海战中难有作为的弱舰

随着亚洲第一海军的建立,清帝国很快碰到一个问题:

海军太特么烧钱了,这可是大实话

军舰价格昂贵就算了,居然每年还要大量的维护和训练费用,光一发炮弹就超过普通人几个月工资,近代海军的烧钱速度超过了古典王朝的想象。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更让人压力山大的是,当时正好处在一个近代海军技术的爆发期,各种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你必须不停的花钱进行装备升级才能保持优势。不然只需几年功夫,你刚买的装备就会变成落后的淘汰货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帝国虽大,但本质上还是以种田为生,无法承受这样的消耗,也不敢相信海军就是这么费钱;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把军舰买到手就万事大吉,没想到买回来的是个永不停歇的吞金巨兽。

再加上各方势力对李鸿章做大的警惕,海军的烧钱模式开始遭到清廷的反对。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时白银对英镑贬值严重。购买定远舰的时候汇率大概是3.5两白银兑1英镑,但是到了1890年后,汇率变成了6两白银兑1英镑,并且还在持续贬值。

这意味着进口军备耗费的白银几乎要翻倍,极大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于是在1890年,光绪批准了户部要求暂停海军外购军火的奏折。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从此以后,北洋水师无力再添置舰艇和弹药,李鸿章只能依靠天津制造局生产的低劣弹药去凑合,很多经费也是靠李鸿章自己去想办法,甚至一度跑去卖官。

于是北洋水师出道即巅峰,发展很快陷入停滞。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北洋水师全家福)

明治杠杆天团

————————————

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入侵远东,倒霉的不仅是清帝国,东亚岛国日本也面临同样的危机。1867年即位的明治天皇很清楚的意识到:以前的套路玩不下去了。

次年,明治天皇颁布维新举措,著名的明治维新就此拉开序幕。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相对于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的改革要彻底得多,他对整个国家体系都进行了改造,内容涉及制度、产业、军事、教育、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

但是有一点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一致的:把建立强大海军作为重要目标

不过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清帝国根本扛不住近代海军这种无底洞式的烧钱模式,那么日本能扛住吗?

日本更穷

日本国土只有清帝国的1/30,人口只有1/10,经济总量不到1/5。

很多影视作品是这么描述日本凑钱买军舰的场景的:

全体老百姓节衣缩食踊跃捐款,明治天皇甚至为了攒钱一天只吃一顿饭,然后还不忘镜头一转对比一下清朝统治者的铺张浪费。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这些场景虽然符合事实,但那几顿饭钱其实连给海军塞牙缝都不够。建立近代海军并不是靠少吃一点饭就能实现的。

那么日本搞海军的钱是从哪来的呢?

首先,日本民众承受的税负就比清朝民众重得多,同时社会还能保持稳定运行。

这是因为日本人更能忍吗?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当然不是,日本之所以能让国民承受高昂的税负而保持社会稳定,主要原因是其国民的人均生产力高。


日本老百姓交完税后的剩余收入比清朝老百姓交税前的收入还高。这主要得益于明治维新对近代农业科技和农业工具的普及。


同时,近代国家的行政效率很高。在近代国家体系下,每一个国民都直接受政府管辖,收起税来没有土豪乡绅赚差价,这就大大提升了日本政府收税的效率。

总结起来就是挣得多,交得多,收得多。于是日本的财政收入逐年上升。

到了甲午战争前,日本虽然经济总量不如清帝国,但是国家的年财政收入达到了7000万两白银,已经接近清帝国8000多万两白银的水平。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没错,从纸面上看,日本政府依靠改革拼命提高生产力和管理效率,最终也只是从比“比大清还穷”的水平变成了“和大清一样穷”的水平。

按理说清帝国养不起的海军,他们也应该一样养不起。

然而现实是日本还真就养起来了,很显然在组建海军这个问题上,收入水平和节俭程度并非真正的胜负手。

那么胜负手是什么呢?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设立了一个清帝国没有的东西:

银行

日本从1873年开始设立银行,并于1882年设立了国家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到了1889年的时候,全国银行已经多达218家。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依托中央银行和遍布全国的各大银行,日本建立了近代金融体系。而近代金融体系有两个重要的功能:

印钞和发债

这才是日本海军真正的力量所在。

央行印钞流入市场,然后国家发行公债,国民拿着钞票购买公债,这些钞票又流到国库。

这样政府就有了巨大的资金可以买买买。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明治政府从1886年开始发行海军公债,仅两年时间就筹措到超过4300万日元,折合300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超过了北洋水师建军以来的所有费用。

公债制度使日本得以用未来的钱办今天的事。

也就是说明治政府有了上杠杆的能力,站在清帝国面前的不是一群简单的岛民,而是一个杠杆天团。

正所谓贷款一时爽,一直贷款一直爽。杠杆在手的明治政府仿佛打出了一张“无中生有”的锦囊,一夜之间从穷鬼变土豪。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从1886年开始一直到甲午海战前夕,日本的海军军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常年保持在10%以上,每年拨给海军的军费达到800万两白银。

相对而言,大清每年分给北洋水师的军费仅为130万两,占财政收入的1.6%。

这意味着双方每年在海军上的投入达到六倍以上的差距,如果把两国海军建设看作一场赛跑,那么这就是博尔特和我的差距。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值得一提的是,被广为吐槽的慈禧修颐和园事件其实并非关键,耗时数年的颐和园总修建费用为800万两,其中只有66万两是挪用了海防经费。挪用虽然可耻,但这点钱对于清日之间的财力差距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不过,日本人虽然尝到了杠杆的甜头,但是也要面对一个问题:

这些钱是要还的

别看清政府给北洋水师花钱抠抠索索,但他未来也没什么压力,如果不出意外,可以一直这么抠抠索索下去直到军舰退役。而对于日本来说,在不远的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巨大的债务。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又因为这个债务几乎全国人人有份,所以这又是一次赌上国运的全民杠杆。

很多事情是注定的。

预判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行为,最好的办法不是看他说什么,也不是看他做什么,而是看他吃什么。日本人挥舞钞票的样子虽然十分潇洒,但是本质上他们吃的是西北风。

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当时的日本会有勇气去挑衅清帝国这样的地区霸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钱总要还,而军舰这种东西不会赚钱,他只会抢钱。

当明治杠杆天团把钱都梭哈到海军后,战争爆发就是迟早的问题了。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佐世保海军基地的日本联合舰队)

战争前夜的数学题

————————————

背着一屁股债的日本人会从哪里开始抢起呢?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作为属国,朝方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派兵平乱。依照中日双方在1885年签订的《天津条约》,清政府将出兵的情况知会了日本。

日本接到知会后马上以保护侨民的名义向朝鲜派出大批军队。中日两国大军一到,东学党马上就接受了朝鲜政府的招安。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清军一看朝鲜内乱已平,就拍拍屁股准备撤军了。日军一看朝鲜内乱已平,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朝鲜政府给平了。

1894年7月23日,日军占领汉城,组建亲日傀儡政府。清日关系剑拔弩张。

两天后,清军增援朝鲜的运兵船队与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附近相遇。

在运送士兵的安排上,大清凭着自己三脚猫的国际法知识耍了点小心思:租用英国的商船(高升号)来运兵,觉得这样日本就不敢打。

结果在清军拒绝投降后,浪速舰舰长东乡平八郎下令开炮,将运兵船击沉,清军7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高升号被击沉,清朝高层不仅没有狂怒,反而有些窃喜。他们认为日本人昏了头,居然敢击沉英国的船,这下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要卷入战争,日本人等着吃不了兜着走吧。

这个思路有点眼熟。

怎奈日本人对国际法的研究远比大清官员通透得多,事后英国人硬是挑不出日本的毛病。

最终英国官方裁定:当时已经存在着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交战任务,日本军队有权扣留或击沉它。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英国船公司应向清政府索要赔偿。

如此,清日两国大战已不可避免。这下清廷怒了,李鸿章慌了。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帮朝鲜平定内乱和跟日本全面开战是两码事。

与日本开战,必然要进行海军决战,而李鸿章极力主张避战,意思就是咱的军舰别出去真打,在港口附近游弋吓唬一下对手就行了。

站在光绪皇帝的角度看,李鸿章的这个态度简直不可理喻:

合着建立北洋水师的这几千万两银子就扔水里听个响?大家都是进口铁甲舰,我们主力战舰还大敌人的军舰一圈,你搁这说不行?

李鸿章的态度虽然可能包含私心,但现实是北洋水师确实不能打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北洋水师那个亚洲第一的称号到了甲午战争时期只剩个虚名,此时相比于日本的联合舰队,北洋的硬件已经全面落后,其中最致命的劣势是火力水平。

双方火力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火炮射速,一个是炮弹威力。

这两方面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比起来存在着不可逾越的代差。

北洋水师的火炮仍大量使用老式的架退炮,一开炮整个炮架都要后座,靠上滑斜坡抵消后座动能。

于是每一次射击完,都要花几分钟人工复位,还要重新瞄准,射速很低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大量装备新式管退炮,这种新式火炮跟现代火炮一样,开炮时候炮架固定不动,只有炮管后座移动,然后液压自动复位。

射击完可以马上修正瞄准,命中精度也大大提高。

在同口径下,管退炮的射速是架退炮的四倍。也就是说同样口径下的日军一门炮相当于北洋四门。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而且新式火炮不仅射得快,炮管还长。炮管越长炮弹的初速越高,炮弹的穿透力就越强。

北洋水师八大远舰共装备有305mm炮8门、260mm炮1门、210mm炮12门、 150/152mm炮15门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这36门大口径主炮全都是老式架退炮,射速很慢。而且虽然口径看着大,但炮管短,炮弹初速度低,威力有限。

日本联合舰队9大主力舰拥有的大口径炮为:8门152mm新式管退炮、61门120mm新式管退炮以及29门各类老式架退炮,这其中仅那61门120mm管退炮的火力输出就超越了北洋水师全军之和。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更让人绝望的是,双方在炮弹上也存在代差

北洋水师使用的大部分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即使击中对方也只是砸个窟窿,破坏力非常小。而日本的炮弹大都使用黄色炸药,苦味酸等材料,爆炸威力巨大,破坏力远超实心弹。

大清的炮弹如此拉胯,倒不是因为有人贪腐以次充好,主要原因还是穷。因为穷,所以不允许北洋水师进口先进炮弹,只准用国产货,而那会的中国工业不用解释你也懂。

当时清朝自己的军工厂水平较低,生产的爆破弹装填的是黑火药,威力小而且引信很不可靠,北洋水师宁可大量使用技术成熟的实心弹。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综合估算下来,双方火力理论上的差距在10倍以上。


再加上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服役年限较长,设备老化,航速缓慢,机动性远不如舰龄更新的日舰。

清日各主力战舰服役时间: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仅从纸面数据分析,北洋水师就毫无胜算。

然而光绪帝表示分析个锤子,拍着脑袋就决定了,打个小日本还不是谈笑间吗?

他甚至认为自己能在这场“必胜的战争”中实现“一石二鸟”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军事胜利树立权威,另一方面通过战斗消耗削弱李鸿章的实力。完美。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于是8月1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对日本宣战。

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了选择,他只剩下一件紧迫的事情必须马上干:

凑钱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日本在清朝宣战2个月后就通过了临时军事费用预算1.5亿日元,并发行了战争债券1亿日元,总计为这场战争筹集了2.5亿日元,折合1.78亿两白银。

目前没有任何资料证明日本曾经在甲午战争前向外国贷款,外国银行只是买过日本发行的公债。英国倒是向日本提出过提供利率4%的2亿日元贷款,但是日本嫌利息高拒绝了。

那清政府筹集到了多少经费呢?

在筹款方面清帝国本来有个优势,他的综合国力看起来远强于日本,所以在双方真正交手前,大多数西方列强看好的是中国。

巨人折戟,清帝国是怎么输掉甲午战争的?

后续请看原文(原作者还有其他更多精彩文章)==> 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