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觉得晚清很奇怪,内战能赢太平天国,对洋人却几乎束手无策,陈可辛的《投名状》又带出清末奇案《刺马案》,仔细看了下面两篇文章,历史的脉络清晰许多。
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当街刺死。这在晚清绝对是一件大事。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个省。江苏是晚清税赋重地,谁管理这里谁就是朝廷的钱袋子。但就是这么个大官,就这样被一个老百姓当街刺杀了。这也是整个案子最大的疑惑。而接下来整个清廷官员的一举一动,都让这个案子更加扑朔迷离。作为晚清第一大奇案的刺马案,也许真相真的不重要。这场大案后的权力争斗,才是最为重要的。
七月二十六日这一天,马新贻在校场练兵结束后返回总督衙门。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村民用马新贻的菏泽话大喊“大帅!”,随后又有一人跪到了路中央说要伸冤。当马新贻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这名乡民抽出匕首捅进了马新贻的右胸口。随后,马新贻不治身亡。当案件发生后,乡民大喊“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要胡乱抓人,我跟你们走”。这名乡民就是刺马案的主角张文祥。此时布政使梅启照赶到了现场,被吓得手足无措。江宁将军魁玉也随后赶到现场,把张文祥带回了衙门审问。魁玉呵斥道:“你是不是疯子?有没有仇怨,到底是受谁指使?”张文祥的回答是:“我为天下除此恶贼!”这个回答就很奇怪了。晚清官场黑暗,但马新贻绝对算个好官。马新贻从合肥知县、庐州知府一路到今天的两江总督。马新贻无论是漕运、水利都有一定的政绩,还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所以,张文祥说马新贻是恶贼,本来就有问题。
但我们从马新贻上任前的表现看,觉得马新贻的死又是那么必然。马新贻在上任前曾经回家祭祖了一次。在他临行前,对自己的兄弟们说,如果自己惨遭不测千万不要告状,而是要忍气吞声才能自保。两江总督可是一个肥差,马新贻竟然已经预感到自己死了。更重要的是,马新贻在接到委任之后亲自到京城觐见了慈禧。但经过一番长谈之后,马新贻出宫时朝服都吓得汗湿了。马新贻也是在官场混迹许久的人物,他的汗绝对不是被慈禧的威严震慑到了。马新贻一定是接到了什么特殊的命令。根据马新贻的儿子马毓桢回忆,之所以马新贻如此狼狈,是因为慈禧让他查天京被攻破后,湘军有没有藏匿财宝。还让他尽量扫清湘军在两江一带的势力。正是接了这么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马新贻才如此狼狈。
此时湘军势力已经达到了鼎盛。1864年曾国藩以两江总督的身份率军攻克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虽然清朝的心腹大患被解除了,但新的心腹大患来了。曾国藩攻克天京之后,手里面握着30多万人的兵力,而且此时的湘军绝对是清朝的主力军。曾国藩自己还是两江总督,掌握着长江两岸三个省的军政大权。除此之外,曾国藩大量部下都在南方担任要职。到了后来,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两广总督毛鸿宾也与曾国藩有联系。也正是因为如此,清廷对于曾国藩有如此大的势力非常忌惮。在湘军攻克天京之后,清廷非但没有嘉奖一众将领反倒是斥责他们放跑了洪天贵福这些人。从这时候开始湘军与清廷之间就已经离心离德,一众将领甚至怂恿曾国藩自立为王。但此时的曾国藩非常清楚,凭自己的势力根本赢不了。由于长期与太平军交战,曾国藩被民间称为“曾剃头”。在没有民众基础,长江两岸经济又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自立为王也是死路一条。因此,曾国藩自裁湘军博取信任。
为了进一步瓦解湘军势力,慈禧让李鸿章编练淮军,人数从几千人迅速扩张到了70000人。慈禧让官文驻守武昌,富明阿驻守扬州,僧格林沁驻守安徽,近百万绿营军驻扎在直隶等京畿地区。最后一步就是把曾国藩调离两江总督,改任直隶总督。马新贻就这么被安插进了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但无论清廷如何拆分,湘军在两江的势力非常庞大。这也是马新贻所忌惮的。而马新贻到两江总督任上后,不仅没有缓和清廷与湘军的关系,反倒是激化了两者的矛盾。马新贻到任后编练了一支新军,并提拔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当时曾国藩裁撤的湘军并没有回家种地,大部分都成为了土匪。马新贻是一个认真的人,命令袁保庆对当地土匪残酷镇压。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马新贻要么调离要么死亡。
果然,刺马案发生了。而在案件发生后,清廷大小官员的举动证明了这里面的水到底有多深。江宁将军魁玉等人经过会审得出的结论根本没有得到慈禧的认可,任命张之万为钦差大臣继续到南京审。张之万吓得拖了快一个月才前往南京。在路上连上个厕所都要大把护卫保护。到了南京之后更是躲在江宁将军府里几天不露面。最后审出来的结果也是自相矛盾。等慈禧看到这个前后矛盾的供词时,知道问题到底有多大了。虽然天京已经被攻克,但太平军残余势力仍然在各地顽抗。现在慈禧虽然想瓦解掉湘军,但如果因此把刺马案办成一个大案,到时候整个江南政局会出现强烈的震荡。这对于铲除太平军残余势力非常不利。最终,慈禧妥协了。任命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重新审刺马案。当曾国藩觐见慈禧请示怎么办案的时候,慈禧只是回避说“你要好好练兵”。
既然有了慈禧的谕旨,这个案子最终结果也就知道了。曾国藩与郑敦谨审理刺马案还是维持了原判,就是这个案子是张文祥一人所为。最终张文祥被凌迟,心脏被挖出来祭奠马新贻。马新贻被追封为太子太保,在多地建了忠烈庙。而与此同时,湘军部分将领为张文祥设了墓,称他为英雄。这个案子就不了了之了。
但实际上,张文祥还是供出了不少证词的。在郑敦谨审讯的时候,张文祥说自己多次受到一个书生的资助。马新贻会从校场出来也是书生告诉他的。而且马新贻被刺当天,本来不允许进入的校场突然涌进来百姓说要看士兵操练。马新贻官声不错,并没有阻拦百姓。于是就有了张文祥轻松刺杀马新贻这件事。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书生是谁,那些百姓到底受谁指使都不重要了。曾国藩重新成为两江总督就够了。1872年3月曾国藩病死于两江总督任上。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孤寂寒光
参考资料:《清史稿》、《晚清马新贻遇刺案启示录》、《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之谜》

文:竹映月江(读史专栏作者)
1870年,两江总督官署。
总督马新贻刚刚校阅士兵射箭完毕,正走在回官署的路上,谁知这时路旁突然出现一位想要告状的百姓,只见这百姓神色紧张,显然有重大冤情上陈。
马新贻不禁好奇地停下了脚步,想听听这名百姓究竟有何冤屈,哪知这名百姓走近马新贻后,拿出的不是状纸,而是一把闪着寒光的尖刀。
还没等马新贻反应过来,那名百姓已狞笑着将尖刀插入了马新贻的胸膛,马新贻瞬间倒在血泊之中。那人行刺成功后竟不逃走,而是当场狂笑着大喊:“刺客是我张汶祥!”
张汶祥被生擒。
次日,马新贻因伤势过重,溘然长逝。
这起刺杀马新贻的案子,便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说这件案子是奇案,并非是凶手隐身功夫高超难觅踪迹,而是草草结案背后隐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真相。
那么,在“刺马案”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官方没有公布的真相呢?
01、慈禧定调,草草结案
“刺马案”发生后,物议沸腾,天下震惊。慈禧太后急忙令前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前往审理。
曾国藩出发前,慈禧太后专门叮嘱说:“马新贻办事很好。”一句话为案件定下了基调。
曾国藩是何等聪明之人,到了江宁后火速提审张汶祥,又在张汶祥口供反复变化的情况下迅速结案。
紧接着,清廷发布了一份张汶祥供词,上面说张汶祥行刺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张汶祥曾暗通海盗,而马新贻在任内大肆捕杀海盗,杀害了不少张汶祥的同党。第二是张汶祥曾做过一个放高利贷的小生意,但被马新贻取缔了。第三是张汶祥的妻子被人虏走,张汶祥曾找马新贻告状,但后者没有理会。
总而言之,张汶祥行刺马新贻,纯属“挟私报复”。
此调查结果公布后不久,张汶祥即被凌迟处死,朝廷旋即厚葬了马新贻,追赠他太子太保,谥端愍,入祀贤良祠。
轰动一时的刺马案就此宣告结案。

02、兄弟情仇,夺嫂之恨?
刺马案草草结案,并不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毕竟,就算张汶祥真与马新贻结怨,但这些小矛盾也不足以成为张汶祥拼死刺杀马新贻的理由。
正当大家悄悄流传马新贻是湘军买凶杀死,是清廷与曾国藩等汉臣斗争牺牲品的说法时,另一版极具演义性质的刺马案悄然出世,并很快便被大量的野史评书采用,迅速传遍九州大地。
在这一版的刺马案中,说法是马新贻曾被捻军俘虏,后来在张汶祥的周转下,马新贻与捻军头目曹二虎结为兄弟。此后,捻军不但放了马新贻,还帮助马新贻假冒战功欺瞒朝廷,这才让马新贻坐上了封疆大吏的宝座。
哪知马新贻发达后翻脸不认人,不但杀了拜把兄弟曹二虎,还霸占了曹二虎的妻子。如此不讲道义、渔色人妻的做法,引发小弟张汶祥的巨大愤慨,因此他才豁出性命不要,也要给兄弟曹二虎讨个公道。
2007年上映的《投名状》,就是陈可辛根据这一版本改编拍摄的。影片中,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即现实中的马新贻;刘德华饰演的赵二虎,即现实中的曹二虎,仅仅是改了一个姓氏;金城武饰演的姜午阳,即张汶祥,近音。徐静蕾则饰演赵二虎的妻子,并爱上了大哥庞青云。
毫无疑问,这种说法包含了兄弟情仇,男女之爱,极具传播效应。但是,其真实性却是要大打折扣的——最大的破绽便是,按这种说法,马新贻是认识张汶祥的,而且非常熟识,他怎会轻易放张汶祥接近自己?
之所以有人放出这么个故事,应该与曾国藩,至少与湘军有关。
毋庸置疑,马新贻作为慈禧的钉子,取代曾国藩就任由湘军拼死打下的两江总督,湘军肯定是不服的,慈禧也是知道其中的难度的。
可以说,就两江总督的位子来说,曾国藩是让了步的,是退的。但是,上任后的马新贻,却对各方势力间的微妙之处了解不够,至少处理地不是十分恰当,其过于着急的嘴脸,注定了他的死亡。

03、晚清朝堂的满汉之争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覆灭后,不仅江南地区成为多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太平天国留下的大量财富,也成为一大焦点。
所以,清廷听说太平天国覆灭后,就急令湘军上缴战利品,以便充实早已见底儿的国库。谁知湘军竟谎报太平天国的财富早已被烧光了,分文也不肯上缴。
此举令慈禧太后大为不满,但湘军刚刚力挽狂澜,为大清立下不世奇功,慈禧太后也不便相逼。权衡之下,慈禧太后决定让马新贻接替曾国藩的两江总督一职,一来占领天下这块最为富庶的地方,二来可以让马新贻就地搜寻太平天国的财富。
马新贻到任后,果然办事勤勉,不仅仅忙着夺权,还加紧办理湘军裁军事宜。结果有许多被裁的湘军士兵不愿再回原籍务农,便成为散兵游勇在江南一带厮混。
马新贻得知后,不但不安顿这些退伍士兵,反而派军进行打压,惹得湘军上上下下对他恨之入骨。
除了明面上打压湘军,马新贻还在暗地里秘密调查太平天国的财富,以及湘军这些年虚报的战功。
据说,马新贻遇刺时,已经掌握了大量证据,足以给予湘军毁灭性一击。
而刺杀马新贻的张汶祥,曾在湘军鲍超的霆军麾下效力,以致于张汶祥被处死后,湘军中仍有人偷偷祭奠他。
至此,刺马案的真相已呼之欲出。慈禧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查明真凶,那就是要与湘军撕破脸皮了,所以只能派曾国藩去处理,表明朝廷对湘军的服软。但同时,慈禧也不能太丢面子,所以有意无意地点拨曾国藩:“马新贻办事很好。”
曾国藩自然知道慈禧的意思,草草结案,并厚葬马新贻。
可以说,这一战,因为马新贻的急躁冒进,清廷损失惨重。以退为进的曾国藩则趁机重夺两江总督之位,东南一带的湘军声势大涨。此后,东南半壁江山一直牢牢控制在湘系汉人官僚手中,清廷再也无力扶持打入湘军内部的代言人。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清朝实际分成了满治和汉治两大部分,只是表面的统一罢了。及至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的汉人督抚便敢撕破脸皮,以朝廷的旨意是“乱命”为由,拒不奉诏,自行成立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后,清廷不仅颜面扫地,更失去了对东南地区广阔疆土的表面上的控制,可谓面子里子丢得干干净净。
清廷陷入被动的同时,以湘军为主的汉官却风光无限,似乎成为这场刺马案中最大赢家。
然而,表面胜利的曾国藩也有苦说不出。刺马案加深了清廷与湘军集团间的矛盾,促使慈禧加快了对湘军裁减和对湘系军阀的打压。
在慈禧的疯狂打压下,依靠湘军建立起来的东南海防迅速衰落,自此我国东南门户大开,外国列强趁机入侵,清廷无力抵抗,不得不签下一份又一份不平等条约。
然而,这些不平等条约并没有换来岁月静好,反而助长了列强蚕食中华的气焰,难怪李鸿章曾痛心的说:“若非马案,则裁(湘)兵日紧,终致海防日废,列强日盛,战祸不断,则国运日衰也。”要不是刺马案加速了湘军被裁剪,或许不至于导致战火不断,最终把清廷拖入国运衰弱的大坑里。
可见,当年两江总督官署外发生的那件刺马案,看似兄弟情谊江湖仇杀。其实,那把夺走马新贻性命的尖刀里,除了江湖恩怨,还有晚清政坛各方势力角逐之下看不见的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