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33岁教员给了政府部长都宁可砸掉金饭碗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但道不同一定不相为谋。越是了解,越发觉得五百年一出,中华复兴是必然。


原文链接==>

文 | 赵清 栩然

首发 | 栩然说(ID:xuranshuo)

33岁时任政府部长,毛泽东为什么还要砸掉铁饭碗?

1

很久以来,网上都流传着一个经久不衰的段子:”不用多久,我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33岁时任政府部长,毛泽东为什么还要砸掉铁饭碗?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种”屌丝逆袭”的故事也就只有网上才有,在现实中发生的概率实在是小之又小。

可偏偏在大约100年前真的有人做到了,但他后来又做出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为。

他本是个来自湖南湘潭韶山冲的农家子弟,17岁时给父亲留家书一封就来省城求学,21岁时又进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受到了恩师的赏识。

如果放到现在,这个恩师无论从学识来说,还是从社会影响力来说,都足以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

在恩师的引导下,他增长了很多见识,结交了很多社会上层人士,这些是在农村的环境里无论如何都得不到的,用现在的话说,这叫”鲤鱼跳龙门”。

25岁时,他从学校毕业,本有着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可他却没有接受命运伸过来的橄榄枝,主动放弃了其他人做梦都得不到的”留洋镀金”机会。

33岁时,他已经是两个儿子的父亲,而妻子正是恩师的女儿,一个十足的”白富美”。

就在这一年,命运再次向他伸来橄榄枝——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2008年初,国民党党史馆在整理当年史料时,有人突然发现了一个账本,上面记录了他当时的月薪——120块大洋。

要知道,5年前他还是个不起眼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那时的月薪只有8块大洋,仅仅5年的时间,他就官至部级,收入就翻番15倍!

33岁时任政府部长,毛泽东为什么还要砸掉铁饭碗?

如果看到这里,你一定会羡慕这个人的命运:仅仅33岁的年龄,就从一个”乡巴佬”成功逆袭为政府部长级别的官员,有白富美的娇妻,有两个可爱的儿子,有渊博的学识,有社会顶层的交际圈,有不菲的收入,有无量的前程……

这种人生,简直是所有人都羡慕的。

只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并未按照你想象的那条路线走下去,正如他主动放弃赴法留学的机会一样,这一次他再次做出了令人费解的操作:

1926年5月25日,他主动提出辞职,离开了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位置。随后的日子里,他便一头扎进了土山沟里,将自己的一腔热情都投入到农村的土地上。

一个在大山里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好不容易混得出人头地了,现在却又要钻回山沟沟里?

一个官至国家部级,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公务员却突然辞职,跑回大山里当农民?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在普世价值观看来,这些行为简直无法理解!他是疯了还是傻了?

哪怕到现在,公务员辞职的事也确实不常见,如果真的遇见了这种事,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一定会用普世价值观来劝说他:

这是铁饭碗,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社会福利好、有大好前途……你为什么不懂这些浅显的道理呢?

可如果我告诉你,这段人生历程的主人是教员,你又作何感想?

33岁时任政府部长,毛泽东为什么还要砸掉铁饭碗?

结合教员的学识以及他后来的伟大成就,我们会发现自己不能如此简单的评价他当初的选择。

他不可能不懂这些浅显的道理,既然他知道还要做此决定,那一定是他看到了一些常人没看到的事情,有着一些铁饭碗无法满足的需求。

为什么教员会砸掉公务员的铁饭碗呢?他任职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如果我们只看史料上的几句话,就很难有切身的感受;相反,如果我们能切身感受到教员的内心,就不难理解他的选择,更能预判到后来发生的事。

2

1924年,当全国绝大地方都处于贫困之中时,上海却展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每当夜幕降临,《夜上海》的歌声响起时,处处都是歌舞升平的场景。

按照我们的想象,在上海这样美好的夜色里,那些政府里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应该正忙于应酬,在觥筹交错中饮酒,在纸醉金迷中狂欢。

可现实并不是这样,时任上海执行部(相当于市党部)组织秘书的教员,此时却正和妻子杨开慧为生计发愁,面对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儿子,他们连奶粉钱都没有了。

此时的教员也身染疾病,杨开慧把身上仅有的两块银元掏出来,让他去看病抓药,可教员死活不肯:”我身体还撑得住,但孩子不能饿着,把钱拿去给孩子们买些吃的吧!”

33岁时任政府部长,毛泽东为什么还要砸掉铁饭碗?

是的,你一个字都没看错,这个未来的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个让所有人敬仰的伟大领袖,他也有入不敷出、为钱发愁的时候。

其实,他也是个普通的丈夫、普通的奶爸,在没有钱买奶粉时也会非常苦恼……

事实上,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叶楚伧、谢持等人一直在采取各种手段拖欠属下中共党员的工资,已经连续半年没给毛泽东发薪水了。

按照每个月120块大洋来算,半年就是720块大洋。

国民党虽然有些财政困难,但还不至于连工资都发不了。叶楚伧、谢持等人之所以这么做,是想给教员一些颜色瞧瞧,一开始是不发工资,到后面连办公经费都不发。

在他们看来,教员简直就是个不懂官场规矩的愣头青,他做的事得罪了一大片人,若不给他好好上一课,他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天高地厚。

33岁时任政府部长,毛泽东为什么还要砸掉铁饭碗?

怎么回事呢?

原来,执行部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党员重新登记。

老党员也都要经过填表和审查后才能成为改组后的国民党员,发给党证。作为组织部的秘书,教员具体负责这件事。

可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伙子实在是不近人情。

就拿上海第四区党部来说,这里的很多国民党员都是社会上层人士,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也有着密切的利益往来,可教官一来就大笔一挥,取消了很多人国民党员的资格,何必呢?

哪有什么事都按规矩办的道理?总要有个变通吧?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么下去把人都得罪光了。

中国官场上几千年来的潜规则,都要在面子上过得去才行,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对抗潜规则的人无疑是”以卵击石”。

33岁时任政府部长,毛泽东为什么还要砸掉铁饭碗?

这些国民党的右派不但不发工资,不给经费,还用尽一切手段阻挠。

在教员、罗章龙、蔡和森等人组织第四区党部成立大会时,甚至还雇佣流氓打手,混入会场干扰。

教员得知这个情况后,同左派商量,动员共产党员和左派人士出席会议,由王荷波组织纠察队,控制会场,制止流氓混入,保证了成立大会顺利进行……

工作上阻力重重,生活上捉襟见肘,再加上积劳成疾,教员终于在12月请假回湖南老家养病。

叶楚伧很高兴,特地宴请上海执行部的一些右派分子,以示祝贺。

3

同样的事情,在教员看来却是另一番景象。

我不懂官场规矩吗?我当然懂,我只是不愿随波逐流!

我不知道得罪一大批社会上层的人,会引来一大堆麻烦吗?我当然知道,只是我们看重的价值不同。

几千年来,中国官场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无非就是”利益”二字而已。

谁不知道只要攀附了权贵,连麻雀都可以飞上枝头变凤凰?谁不知道只要一人得道,连鸡犬都可以一起升天?

只是,就看这”利益”二字是对谁而言了。

把官场文化说穿了,无非就是为了少数当权者的利益,看当权者的眼色,一切行动都要以少数人的利益为准则。

可在教员看来,他长期以来的行为根本就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救国强民!

早在1919年,他就在《湘江评论》中主张以平民主义来打倒强权,实行”呼声革命”。

这不是不懂规矩,也不是脑袋愚钝,而是立场不同。

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凡是一群立场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做事,从来就没见过哪次能合作长久的。

33岁时任政府部长,毛泽东为什么还要砸掉铁饭碗?

如果让狗和牛合作,狗非要拉着牛去吃肉,牛非要拉着狗去吃草,那么这种合作谁又能说服谁?不产生矛盾才怪!

在教员后来的《矛盾论》一文中,也形象的将矛盾分为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凡是立场不同、利益冲突的只能是”对抗性矛盾”,这种矛盾无法调和,只能以斗争的形式解决。

就拿婚姻关系来举例吧,如果夫妻因为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同而产生矛盾,这就叫做”非对抗性矛盾”,因为大家立场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好;

相反,如果是因为小三的原因而产生矛盾,这就叫做”对抗性矛盾”,因为双方的立场已经不同了。

再来回看”国民党员重新登记”这件事,评判一个人是不是国民党员的标准是什么?叶楚伧与教员的立场和原则压根就不同。

33岁时任政府部长,毛泽东为什么还要砸掉铁饭碗?

在叶楚伧看来,要看这个人是否有钱、有地位、有利益关系,这本就是官场上公开的秘密;可在教员看来,”有没有坚定的三民主义信仰”才是是否发给党证的评判标准。

民国元年,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当时宋教仁寄希望于议会政治来对抗袁世凯,所以当时只要有头有脸有地位的就都往国民党里拉,到处发党证。

民国八年,中华革命党第二次改组为国民党,一边要对抗北洋政府,一方面自己又没有军队,就大规模扩党,把各省军阀部队里那些有枪有权,愿意领党证的都拉进来成为国民党员。

到了后来,国民党内就形成了一种气氛,只论有钱有地位就可以成为党员,不论是否信仰三民主义,成了一锅大杂烩。

十几年来,国民党看似成了大党,党员遍地开花,可实际上呢?到处都是墙头草,谁得势就跟谁,今天跟随袁世凯,明天就拥护段祺瑞,后天摇身一变又变成国民党了。

很多人根本没有为党做过任何事情,甚至一天都没有干过,这些滥竽充数之辈如果不彻底清理掉,怎么改组整个国民党呢?

就拿第四区来说吧,原有的党员里有很多失意的政客,下野的军人,全都躲在租界当寓公,这种景象简直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鱼龙混杂、一盘散沙!

这么一群没有纲领、没有信仰的人,有好处了就”呼啦”一下聚在一起,然后你好我好大家好;没好处了就”呼啦”一下散开了,有啥正事了也别找我。

这个场景像什么?

像不像是古代一些名门望族养了一群”门客”?只要有酒席了就蜂拥而至,一群连名字都叫不上的人却互相恭维着”久仰久仰”,等酒席结束就各自散去,留下一地的狼藉,然后各自互不联系,只等着下一次酒席……

这样一群有好处就来,没好处就散的酒肉朋友,看似人数众多,事实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把他们聚在一起就能搞革命?瞎搞!

想必那时教员也想到了这个场景,因为他后来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正因为这些,教员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清理掉这群滥竽充数之辈,可叶楚伧却认为这太得罪人了,违反了官场潜规则。

所以,教员与叶楚伧等国民党右派的矛盾,压根就不是什么变通不变通、方法不方法的问题,而是立场和原则的问题。

即使没有疾病,教员也注定在上海执行部待不长久。

他时时刻刻都在想一个问题:中国的革命到底该怎么进行?有一点他是确定的:靠国民党这样的做派,肯定搞不成革命!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他不信。

4

积劳成疾的教员离开了上海执行部,遂携妻儿回到了老家——湖南湘潭韶山冲。

看着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乡亲们,教员终于找到了内心的答案:

原先的路一开始就走错了,要想完成革命,靠国民党这些握着实权的人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走不通的,谁才最有革命意愿度呢?

农民!

33岁时任政府部长,毛泽东为什么还要砸掉铁饭碗?

就在养病期间,教员带领长期被欺压的韶山乡亲们发动了”平粜阻禁”运动,对抗当地土豪劣绅成胥生并取得了胜利。

经此一事,他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农民的斗争性是最强的,农民的力量是最大的!

其实一切都很简单,要识别谁支持革命,谁反对革命,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辨别利益!

革命对谁有利,谁就会支持革命;革命对谁不利,谁就会反对革命。

那么革命对谁有利,对谁不利呢?于是,一个尖锐的问题跃入他的脑海: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这个问题调动起了教员极大的兴趣,为了彻底弄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并在1925年12月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教员选集》第1卷第1篇就是此文,可见此文到底有多么重要)。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就提出了这个让他思索已久的问题,文章的最后,他也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1925年9月,教员从湖南养病归来,到广州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年仅33岁时就官至部级。

虽然回到了大城市,虽然已经成为了部级官员,虽然可以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但教员已经回不到以前了,他深知:

这里的人并不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大城市也不是搞国民革命的主战场,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答案就是农民运动,主力军是农民,主战场在农村,他只想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上。

尽管外界阻力重重,教员依然将精力投入到了农民运动之中:在此期间,他在广州开设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湘潭县农民运动报告》,参与修改了《农民运动决议案》,编印了《农民问题丛刊》,写了题为《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序言……

可此时国民党的工作重点根本不是农民运动,为了内部军阀的利益,它将工作重点正放在北伐上,这注定了它无法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也不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

教员深知,无论从工作方向上,还是利益诉求上,自己已与国民党内的气氛格格不入,离开也只是迟早的事。

他要的不是个人的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他要的是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1926年5月25日,在国民党中常会召开的第二十八次会议上,教员辞去了代理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的职务。

历史在此刻埋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人日后将创建一个全新的政权,颠覆国民党的统治。

5

如果乍一听,你也许会对”教员曾在国民党内工作过”这个消息感到非常诧异,但事实上,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教员确实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在国民党内工作过,并且官至部级。

只是,这个人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官员形象,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下,他选择了离开,踏上了人生的一段崭新而又辉煌的旅程。

后来,还有人还将”国民党拖欠教员工资”的事拿来做宣传,说教员是在”武装讨薪”,甚至开玩笑说:”国民党欠教员的720块大洋的薪水,这笔债是不是也应该还了?”

当然,玩笑归玩笑,如果深究的话,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根本靠不住:

如果当年教员真的那么爱钱,那么作为国民党的部级干部,他大可以跟众多官员一样,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过一辈子,然后搞些贪污腐败啊,怎么可能拿不到工资,连儿子的奶粉钱都没有?

也有人开玩笑,将教员的这段经历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联系起来,但如果进行深究,我们会发现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33岁时任政府部长,毛泽东为什么还要砸掉铁饭碗?

相同点在于教员和越王勾践原本都可以享受优渥的生活,却又经历了漫长的人生磨难,并在人生的逆境期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建立了不朽的基业。

至于不同点,至少有两个:

其一,越王勾践只是为了个人及家族的利益,才复仇吴国;而教员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与国民党斗争,而是为了绝大多数的人民;

其二,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建立的依然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政权,只不过是重复了之前的历史轮回而已;而教员并不是这样,在国民党工作的经历告诉了他,如果一个政权只是为了少数人谋利,那么它离灭亡也不远了。

1949年6月30日,教员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此文总结中国近百年革命的历史经验,并对未来的新生政权进行了展望:

创造一个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33岁时任政府部长,毛泽东为什么还要砸掉铁饭碗?

这句话,才是教员当年砸掉公务员铁饭碗的根本原因,他与国民党的根本矛盾在于:

国民党只想让少数人受益,而他以及共产党是想让绝大多数人民受益!

—— END ——

大家好,我是栩然,感谢大家的阅读和评论。想第一时间看到更多有态度、有深度的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栩然说】(ID:xuranshuo),和100万粉丝共同成长!


这篇也写的很好,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文 | 栩然

首发 | 栩然说(ID:xuranshuo)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1

1924年的上海。

夕阳唱晚,在初冬萧瑟安静的天气里。

一个刚过而立的年轻人,在最后看了一眼上海的繁华之后。

毅然踏上南行的火车,转身离去。

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半生,直到31年后他才有机会再到上海。

离开之后的他,大半生都猫在山沟里打游击;等到他再到上海,却已经是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了。

31岁离开,31年后再回,冥冥中透露出深不可测的人生际遇。

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离开上海前,因为国共合作,毛泽东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主持工作。

同时,还担任了黄埔军校上海招生点的负责人,主管上海和长江流域以北各省的招生复试工作。

而当时的上海,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有名的大都市。

十里洋场,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纸醉金迷。

这里有黄包车,女人们开叉的旗袍,有弄堂雨巷、家短里长,甚至已经有了煤气、电灯、自来水,抽水马桶和电梯。

文人雅士们的消遣除了麻将、高尔夫,还可以去青楼买醉。

租界里动不动会搞”花国选美”,妓女们浓妆艳抹、争芳斗艳,冠军居然叫”大总统”,还要在报纸上大肆宣传。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正大行其道,这种披着才子佳人外衣的YY小说,很大程度上就是民国版的《霸道掌柜爱上我》、《梨花带雨更倾城》。

就在这一年,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张恨水,凭借九十万字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

他后来还写了两本更有名的书,《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书中描写的民国富家贵族的爱情和日常生活,成了无数民国粉心中的经典。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2

在国民党的党史馆里,有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

是1924年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决算书,里面记录了当时毛泽东的工资。

一个月120元。

如果有人还记得,就在5年前,他第一次去北京,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当管理员,一个月的工资是8元。

据他自己来说:这个8元的工资已经不低了。

离开北京时,他曾转道上海,因为没钱,不得不靠给别人洗袜子度日。

这样一对比,你就知道对毛泽东而言,仅仅过了5年,他的收入就已经天壤之别了。

简直完美回答了知乎著名问题:”工资突然爆炸式提升是什么感觉?”

事实上,毛泽东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已经顶得上普通工人大半年的收入。

那年代,男工一个月的工资大约20元左右,女工只有13元左右,童工更惨,只有10元。

而这个数字,是按照出工30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计算的。

广大农村的农民们,一年摸爬滚打,到年底能有几十元的结余就不错了。

毛泽东的父亲是韶山著名的富农,一辈子的苦心经营,各种精打细算,据毛泽东自己统计,最后家庭总资产大概两三千元的样子。

按照毛泽东当时的工资,不用两年,就能挣到其父亲一辈子的积蓄。

离开上海一年后,毛泽东更是不得了。

他去了广州,被推荐成了国民党的宣传部代理部长,同时还是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按照《民国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作为部级领导,这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应该在680银元左右。

按现在的标准,大概可以算得上财务自由了。

与此同时,很多上层社会的名流都和他结交。

当代理部长的时候,毛泽东甚至曾到蒋介石当校长的黄埔军校讲演,给蒋介石上了一堂生动党课。

很多国民党元老也非常欣赏毛泽东,比如汪精卫,代理部长一职就是他推荐的。

1926年的长沙《大公报》还曾经有过一个报道:

中央党部执行委员毛泽东,拟于日内分赴湖南宁乡、新化、衡山、衡阳、湘潭、醴陵、宝庆、攸县、武冈、新宁等十余县巡视党务状况。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这可是以中央大员身份巡视地方啊。

33岁,官至正部,收入颇丰,结交的都是社会上层。

就算是按照现在最挑剔的眼光来看,他也算是走上”人生巅峰”了。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3

那么,像毛泽东这样青年得志的”成功人士“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呢?

根据当时的资料显示,除了日常的党务工作,毛泽东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研究”三农”问题上。

他在国民党的一系列会议和各部门会议上,几乎每会必讲农民,必讲农运,必讲土地问题。

在国民党二大上,毛泽东更是主持修订了《农民运动决议案》,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

即使后来辞去了代理的宣传部长,他仍然将全部精力投入了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农讲所的几个月中,毛泽东写出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两部讲义。

他分析从辛亥革命到五卅运动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完全得到3亿2千万农民的帮助和拥护”。

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

在中山大学举行的中华农学会开幕式上,他向与会者致词说:

诸位顶要紧的不要忘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

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好不容易凭借努力摆脱农村、进入大城市,甚至已经只脚踏入上层社会的人,每天居然都在想农民的问题。

这和现在多少狗蛋、翠花,一到大城市,进入国贸格子间,就改名叫Jack、Lucy,迫不及待地和农村划清界限,简直成了鲜明对比。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但说来好笑的是,虽然毛泽东整天奔走呼号,却收效甚微。

不仅当时的国民党对农村问题、农民运动根本不感兴趣,就连共产党内部也很不以为然。

中共三大的时候,在毛泽东坚持下,虽然通过了《农民问题决议案》,但谁也没有把这个文件真正放在心上,后来更是要求不要把农民运动发展得太大。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当时大城市里生活,特别是中上层人士的眼里,广大的贫民、农民其实都是可以忽略的。

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在干什么、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想法,没有人关心。

他们身在这个国家,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一个群体,但又好像与这个国家无关。

哪儿的政府又垮台了,哪个军阀又上台了,除了照例的苛捐杂税,几乎与他们没有什么关联。

这才是真正的民国。

这是有些人的盛世,是更多人的荒年。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事实证明,后来我们说”万恶的旧社会”,民不聊生,是不准确的,至少是片面的。

对于某一些人而言,民国,是天堂。

他们不仅生,而且生活的很好。

所需要的就是,筑起一道坚固的堡垒,堡垒里的人醉生梦死,哪管外面尸横遍野。

史料记载“上层社会普遍恐惧工农运动,并愿意支付军费来进行镇压。”

现在民国粉们所津津乐道的,民国时期”经济自由”、”社会开放”、”文化发达”,不好意思,那都是对极少数的上层人士而言。

如果有幸穿越回去,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那剩下的95%,食不饱腹、衣不遮体,还要时常被地主劣绅压迫的普通老百姓。

我们现在去读民国文人们的著作,看他们笔下的民国温情脉脉,充满了自由浪漫的气息,只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

但更多的贫苦老百姓,是沉默的。

那么,当时真正的农村又是怎么样的呢?

根据毛泽东的统计:当时的中国农村,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只占百分之十。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辛苦一生,也就能勉强度日而已。

当时有一本书《黔滇川旅行记》,里面记录了作者一路看到的凋敝景象:

儿童十五六岁以下,终年是赤着身,有太阳时,晒太阳取暖,无太阳时则藏于草中。

女孩十五六岁时,仍多无破裤可穿,仅用麻片以遮身。

此非少数者,普通大约都是如此。

前面提到过的作家张恨水,当时已经非常有名了,其知名度应该超越了现在的郭老师、顾老师,曾经到西北一带去旅游,一路所见荒旱连片、土匪横行,生灵涂炭,这对他造成了很大触动。

回来后写了一本书叫《燕归来》,开篇几首诗记录了当时的景象:

树皮剥尽东西东,吃也无时饿得越凶。百里长安行十日,赤身倒在路当中。

这之后的张恨水性情大变,写下了很多农村、抗战之类”主旋律”题材的小说。

这感觉,就像郭老师有一天去写XX村扶贫报告一样不可思议。

而毛泽东,不仅当过省城小学的校长,杂志社主编,还在上海、在广州”当了大官”,是比张恨水还要知名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名流。

他原本也可以躲在堡垒后面,只看这个社会最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毛泽东自己从堡垒里走出来,不仅走到了他们中间,而且将他们发动了起来。

八七会议后,中央临时政治局分工之前,瞿秋白征求毛泽东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意见。

毛泽东表示,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

在很多人的理解里,这更不可思议了。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4

1945年,一个叫西德尼·里滕伯格的美国青年来到中国,他遇到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

一个喝醉了酒的美国士兵,故意驾车撞死了一位名叫李木仙的中国女孩,结果,法庭却判决他只需赔付26美元。

事后,女孩的父亲却又退回了6美元。

因为这个父亲以为,按照中国的惯例,这6美元是经手此事的”法官老爷”必须收取的”好处费”。

这就是乱世中的人命。

西德尼·里滕伯格的中文名叫李敦白,他后来成了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美国人。

几十年后,李敦白回忆说:

之所以永远不能忘怀这件事,那是因为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在旧中国的制度下,老百姓命如草芥。

他之所以还要讲述这件事,是因为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是”革命”,毛泽东发动的革命究竟改变了什么。

长征的时候,最让蒋介石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红军越打越多,越来越多的贫苦老百姓愿意跟着毛泽东走。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毛泽东把他们当人看。

他不仅不怕他们,而且愿意接触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

他说:农村是海洋,广大农村是休养生息的地方,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他愿意同老百姓们谈心聊天,教他们读书识字,告诉他们美好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在中央苏区,已经是中华苏维埃主席的毛泽东亲自给孩子们编写了语文课本。

其中的《新三字经》开篇就是这六个字:

天地间,人最灵。

是的,毛泽东一直觉得,这些看起来面黄肌瘦,眼神躲闪,不识字、受尽剥削的贫苦老百姓,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也想要过上好的生活,也应该平等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该受到谁的压迫。

只要团结起来,他们将拥有世界上最磅礴无比的力量,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大写的”人”。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井冈山的时候,一位红军连长给妻子的信中说到:

“我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

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

因为毛泽东和他带领的那支军队,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有了生活,有了梦想。

当举着红旗的人告诉他们穷人也有权利过好生活的时候,他们惊讶、欣喜、冲动。

然后,他们跟着红军打土豪分粮食,帮助红军救治伤员,给红军当向导。

很多人就这么赤着脚板跟上那面红旗,无论走到哪里。

这就是毛泽东和他的部队,来自人民,又要启发人民,解放人民。

因为来自于农民,所以,即使长征中最艰难的时候,也始终坚持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蒋介石打来打去,天天不屑地将红军称之为”共匪”,也没有把红军打成流寇、土匪。

如果怀疑史料,可以看看对手提供的消息。

(共匪部队)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战电令,爱护民众,勿为匪所利用,为要。 —— 蒋中正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5

与现在很多人想象中不一样的是,毛泽东虽然到了农村,放手发动起了群众,但他的革命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人生更是充满了挫折坎坷。

特别是初期的时候,由于毛泽东思想太超前,开会的时候长期各种开群嘲,上来一句以上全错,下面听我的,甚至是对中央的决策也是绕弯子执行。

很容易遭人恨。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曾被开除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甚至被误传为”开除党籍”。

1929年,红四军召开七大,身为领导的毛泽东居然落选了,被迫离开了他一手创立的红四军。

后来,他因病请假不参加八大时,又被怀疑是”闹情绪”,给了个党内警告处分,无奈下只能被担架抬着到会场。

到了1932年10月,更大的挫折来了,中央政治局的全体委员集体把毛泽东选下了台。

原因是共产国际要求红军打武汉,毛泽东说打武汉根本不可能,想都别想。

打南昌,毛泽东说也不行;打赣州,毛泽东说赣州也打不下来,赣州是铜墙铁壁。

共产国际觉得,这么不配合,那就一边玩去吧。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这一次的挫折十分严重,连他的弟弟、弟妹、贺子珍都受到牵连,很多人有了顾忌,不敢接近毛泽东。

为了不牵连或少牵连别人, 毛泽东也很少再和别人谈话。

毛泽东说:

“那段时间,鬼都不上门。

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更可怕的是,长征都差点没把毛泽东带走。

一直到最后,掌握领导权的博古才提出“还是要带毛泽东走”

这成了博古在长征前后所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陈毅后来曾说过:

“毛主席是一个……受过侮辱、冤枉和虐待的人……他被撤过职,受过党内审查,被宣布为机会主义者,蒙受耻辱,被送往后方休养。没有人去看望他,因为谁也不敢接近他。”

即使这样,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不要以为,那时候的人,意志就都那么坚定。

要知道,最开始的党的领袖,陈独秀都脱离了党。

曾经的最高领导向忠发,刚被抓住就提出要投诚。

罗章龙、张国焘也都是稍受点挫折,就要脱党、叛逃。

后来,金一南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统计:

当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一共13人,平均年龄27岁,都是青年人。

这些人里面,1人脱党,1人被开除,3人叛党,2人投靠了日本人,

也就是说一半以上都已半路放弃。

除开牺牲的几个人,真正坚持到底的不过两三个人,

而毛泽东正是其中之一。

这世界上,最怕的就是忠诚的人被误解,被误解的人不能坚持到底。

但毛泽东毕竟坚持下来了,这就是信仰与坚持的力量。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6

1921年7月,毛泽东和他年少时最好的朋友之一萧子升见面了。

他们一起乘船离开长沙,彻夜畅谈。

萧子升回忆说:

“那是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同床而睡,一直谈到黎明。

毛泽东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只要 30年至40 年的时间,就能够改变中国。”

但萧子升不愿意,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国家和人民,不值得他去牺牲。

萧子升的想法,其实是那个时代里很多知识分子的想法。

看看鲁迅笔下的人物,闰土、阿Q、栓子,都是懦弱的,盲目的,狭隘的,愚昧的。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拯救他们,更不知道他们值不值得拯救。

就像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写的日记里说:

内乱不止,叛逆毫无悔祸之心,国民亦无爱国之心,社会无组织,政府不健全。

如此民族,以理论决无存在于今日世界之道。

国破家亡,有的人的选择了投降,有的人选择了逃避。

生逢乱世,苟活而已。

但面对大厦将倾,面对江河日下,毛泽东却选择放弃曾经的优越生活,愤然而起。

难道因为弱小,就该被欺负吗?难道因为落后,就该要亡国灭种吗?

1925年到广州后, 毛泽东在填写 《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 时, 对个人经历作了这样的概括:

“教过一年书, 做过两年工人运动,半年农民运动,一年国民党的组织工作。”

在那样的时代,任意一个职业都可以让他独善其身,苟活于世。

但他的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的一生。

那时的他,其实并不知道革命能不能成功。

实际上,毛泽东虽然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却是在预见到革命可能失败的前提下,毅然投身到大革命之中去的,而这是他与许多革命者的一个重要区别。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日本思想家丸山升后来曾经这样说过,毛泽东与鲁迅一样,正因为他们是”失败者”,因此才成为最彻底的革命者、真正的革命者。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碌碌无为的人,都有得过且过的人,都有怨天尤人的人。

但是,也有拍案而起的人,有积极向上的人,有浩然正气的人,有甘愿身入苦海、矢志不渝的人。

所谓伟人,不仅在于做出了伟大的事业。

而在于他必须先有伟大的人格,树立了伟大的信念,做出了伟大的举动。

就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能人之所不能,为人之所不能为。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读懂他,更有多少人曾经误解了他啊!

惧怕他的视他为洪水,崇拜他的视他为圣人,将他捧向神坛。

但更多的人也就是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罢了。

其实,我们更应该去实打实地了解他的真实经历,去感悟他的初心,去看他在关键时刻如何抉择,在面对困境时如何突破,在遇到诱惑时如何自律,在遭遇误解时又该如何坚守。

去体会他的格局、思想、意志和境界。

那是一种伟大的慈悲。

主动放弃月薪680银元的工作,毛泽东的格局到底有多大?

拿破仑说:

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强大,一种是思想,一种是剑,而思想将最终战胜剑。

从1976年算起,毛泽东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四十多年了,他带走了他的剑,却留下了他的思想。

他的文章和思想,每看一次,都能对国家、社会、人生的很多认识,感到豁然开朗。

历史曾经误解了他,但人民最终证明了他;今天,可能有无数的人误解过他,但历史最终会证明他。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应该去祭奠这样一个人的原因吧。

—— END ——

大家好,我是栩然,感谢大家的阅读和评论。想第一时间看到更多有态度、有深度的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栩然说】(ID:xuranshuo),和100万粉丝共同成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