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明朝世子朱载堉,捣鼓出的“十二平均律”是西方乐器定音基础

朱元璋:我的后代都是些什么人?有音乐家、有建筑师、有驯兽师、还有炼金术士……这位世子其实真是位全能天才,不止计算出十二音阶,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化学等方面都有超前的贡献。中国古代不是没有科学,只是重文轻理,没形成发扬光大的系统。


原文链接==>

钢琴是现在非常主流的一种乐器,暑假,很多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孩子报一个钢琴兴趣班。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钢琴,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西方很多音乐家,都是钢琴大师,比如贝多芬、莫扎特。

但历史的事实却是,钢琴,是由一位明朝时期的中国人发明的,这个人叫朱载堉,明朝皇室宗亲,父亲是一个藩王。明朝世子朱载堉:钢琴乐理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

朱载堉石像

纵观咱们华夏历朝历代,要说奇葩朝代,那么明代绝对是榜上有名的。也不是说这个朝代奇葩,而是奇葩在这朝代的那些皇帝身上。你看明太祖朱元璋竟是乞丐出身,贵为皇帝的明成祖朱棣还和侄子抢饭碗,朱高炽这位皇帝则是个十足的吃货,皇帝的威严都不顾了嘛?当然还有许多,我就不一一例举了,只是觉得明朝皇帝的操作真心令人不懂啊!

朱载堉之父郑藩王朱厚烷,一个儒家学说的死忠粉。虽然贵为藩王,但没有那些富贵之人的丑陋嘴脸,是个十足的老实人。

“老实人”,嗯,少不了一根筋的时候。嘉靖皇帝在继任期间,仁贤改革,出现了“嘉靖中兴”。明朝世子朱载堉:钢琴乐理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

嘉靖皇帝

这本来是值得一赞的事,可不知后来这位皇帝哪根筋搭错了,开始求仙问道,嗨到入土。

在众人上朝焚香供拜黄帝之时,朱厚烷却各种上书狂怼。连皇上都敢怼,下场就是削了你的爵位,再给我去牢狱好好反省。看见父亲就这么无端入狱,朱载堉这位孝子中的战斗机一怒之下搬出宫外,自建小土屋立下flag:父亲出狱之日就是我回宫之时。

再次回返宫中,早已是19年之后。这十几年也让朱载堉从淡泊明志转向仇富,我想肯定是父亲入狱一事让当初的少年早已深谙世事了吧。父亲去世后,本当继承王位的朱载堉辞掉王位,朝野上下称其为“天潢中之异人”。

明朝世子朱载堉:钢琴乐理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

这么称呼他也不为过,身为奇葩皇室的那个明朝之中,身上多多少少也遗传了“奇葩”的基因啊,思维肯定是异于常人的嘛。

大约三百多年前,世界上的第一架钢琴诞生了,而它诞生的基础就建于“十二平均律”之上。

而这个理论正是由朱载堉发明的,其别名又称“十二等程律”,这是一种对乐器调律的数学原理,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等分称为半音,是最主要的调音法。明朝世子朱载堉:钢琴乐理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

西方的十二律乐理

音高八度音指的是频率加倍(即二倍频率)。八度音的频率分为十二等分,即是分为十二个等比级数,也就是每个音的频率为前一个音的2的12次方根。就好比咱们上台阶一样,每个台阶的高度都是精确相等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是精确相等!精确相等!精确相等!可别以为大概就行了哦。

当前世界上已知的十有八九的乐器定音,都是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它被西方普遍认为是“标准调音”。我们回想古装影视剧中的吹拉弹唱,不难发现其曲调的节奏感与旋律感与现代音乐的区别,这恰恰是“十二平均律”带给我们音乐享受中最直观的变化。

那么朱载堉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十二平均律的计算工作呢?相信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珠算吧,朱载堉就是用他发明创造的九九八十一档双排大算盘完成了开平方、开立方的复杂计算。

明朝世子朱载堉:钢琴乐理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

在我们的固有认识中,珠算只能加减乘除。其实算盘,远比我们想象的功能强大,加减乘除只是其基础功能。在我们看来很复杂的开方、乘方运算,都能用算盘完成。

嘉靖三年,著名的晋商数学家王文素完成了当时全世界领先的数学巨著——《算学宝鉴》,里面就讲到了很多现代大学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里面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微积分。

这本书后来被传教士翻译到了西方,牛顿和莱布尼茨拜读完之后,将微积分算法进一步系统化,并在西方传播开来。现在我们很多大学生挑灯夜战准备考试的时候,都会抱怨牛顿和莱布尼茨,他们为什么要发明微积分这么“变态”的数学。明朝世子朱载堉:钢琴乐理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

可怕的高数微积分

其实,这些东西,像钢琴一样,都是我们中国出口转内销的东西。

朱载堉将这种音乐的数学原理研究了个透彻,并为此写出了卷帙浩繁的《乐律全书》。朱载堉所发明的十二平均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直到现在谁也不能推翻它、动摇它,他所用的算法,算出来的数字,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17世纪,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的书籍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引发了一场音乐界的革命。

巴赫这位近代音乐之父在他之后写下了名作《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十二平均律是西方学者公认的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要是这么说起来的话,如果巴赫是钢琴之父的话,那么我们的朱载堉就是名副其实的钢琴祖父。

明朝世子朱载堉:钢琴乐理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

朱载堉如此厉害,但其实,音乐只是他所长之一,人家追求的是全方位发展。在历法方面,他坚持每天测量太阳过境的时间变化,通过多年的观测和计算得出了一年具体天数的计算公式。专家发现计算公式和现代仪器测量的误差只有17秒到21秒。

搞艺术的嘛,舞蹈怎么能少?他还对中国古代舞蹈进行了总结性的研究,他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舞学”这个词,并为其规定了四纲八目,还亲手绘制了大量的舞谱。明朝世子朱载堉:钢琴乐理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现代音乐

朱载堉绘制的舞谱

他编创的天下太平字舞谱被认为是大型团体操的前身。中国古代的音乐和舞蹈往往是相连的,他将它们又分成两个学科。在音乐上提出三步教学法,第一个就是老师教唱,可以一人学,可以众人学。第二个就是可以记谱,让学生看着谱来试唱。第三个是乐器伴奏。而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也是沿用了这种方法。

公元1611年,朱载堉长眠在沁阳九峰山下。而他的毕生心愿就如他写的《醒世词》那样:生前有一院,死后有一丘,足矣!


接一段:

万历十九年,朱厚烷因病去世,作为长子,朱载堉理应继承王爷的位子,他给万历连写了许多奏折,表示自己不想当王爷,科学研究才是他的最爱,而且还不让儿子接替自己的王位。image.png

  万历十分郁闷,觉得朱载堉就是个奇葩,放着优越的生活不过,为何要倒腾那些不靠谱的事情。按照辈分来看,朱载堉是万历皇帝的叔叔,最终万历答应了叔叔的请求,免去了他王爷的身份。从此之后,朱载堉把所有精力放在了科学研究上,留下了《嘉量算经》、《律吕精义》、《算学新说》等著作,被中外学者尊崇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这里还有一篇生平==> 大明皇族多废物,他却是神一般的存在

在河南省沁阳市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路,名为“老府门”。这条平平无奇的小路,曾经却是明朝宗藩郑王府门前的主干道。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郑王府世子朱载堉刚满15岁(虚岁)。按祖上的规定,此时意气风发的朱载堉,正是娶妻生娃的最佳时期。

然而,其父郑王朱厚烷一度看不惯嘉靖帝嗑药修仙求永生,犯颜直谏,惹得嘉靖帝震怒,为朱载堉择选世子妃的大事也随即泡了汤。

更悲剧的是,一向跟朱厚烷关系不好的宗亲趁此机会,向嘉靖帝诬告其谋反。

虽事后查无实据,但愤怒的嘉靖皇帝还是将这个让自己不爽的王爷,发配回老朱家的“龙兴之地”——凤阳,去蹲号子。受父亲影响,朱载堉也被革去了世子冠带,以示惩戒。大明皇族多废物,他却是神一般的存在

▲明朝皇帝的龙兴之地,安徽凤阳。图源:图虫创意

按规定,亲王、郡王获罪禁锢高墙、闲宅,并不夺其封国,子孙仍需在封国王府内居住,只是暂时不能管理府内宗族大小事宜。因此,身为郑王世子的朱载堉,仍旧必须居住在指定的王府内。

但一早便知父亲无罪的朱载堉,一时气不过,不惜违抗明朝宗室规定,卷起铺盖,搬到了王府外边。在今天老府门一带,盖起一座小土屋,自号“狂生”,并发誓,父亲的冤案什么时候平反,他就什么时候回家。

朱载堉的誓言显然吓不了从藩王入继大统的嘉靖皇帝。

于是,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嘉靖的儿子明穆宗继位后才下旨平反了郑王冤案。至此时,朱载堉已经“筑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

01

朱载堉所属的郑王一系是正儿八经的皇室血统,其开宗始祖为明仁宗次子朱瞻埈。在明仁宗去世后,其长子明宣宗朱瞻基登基称帝,随后按曾祖父朱元璋《皇明祖训》的要求,将一众弟弟分封各地,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

身为一众弟弟之一的朱瞻埈,被哥哥朱瞻基封到了河南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当了第一任郑王。朱载堉的父亲朱厚烷则是第五任郑王。

自朱棣之后,明代藩王受到的管控愈加严格,再加上天下日渐太平,原先应明太祖朱元璋要求驻守边塞、拱卫皇室的藩王们,也都逐渐迁往内地,过上了安生的日子。久而久之,吃喝玩乐、娶妻生娃、寻衅滋事等就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郑王一脉从朱瞻埈传到朱厚烷,已历经了百年时光。与其他分封各地的藩王一样,郑王膝下多了成百上千的子孙。而且经过数代传承,郑宗藩也遭遇了其他宗亲藩王一样的变故——大宗绝嗣。

在朱厚烷的父辈郑康王朱祐枔时代,因朱祐枔无子,郑王大宗就绝了嗣。以往遇到这种情况,各宗藩均需报告朝廷,并按照《皇明祖训》要求,兄终弟及,择选出适合继承王位的候选人。

由于上一代郑王的前两个儿子也早夭,按照世系排位,下一任郑王理应为其三叔、盟津恭懿王朱见濍之子朱祐橏。但因这一支先前曾获罪,所以最终朝廷决定让朱祐枔的四叔、东垣端惠王这一支的后人朱祐檡袭爵,此即为朱载堉的祖父。

这就埋下了祸根——从此,郑藩盟津王一系与东垣王一系水火不容,才有了朱祐橏诬告朱厚烷谋反的事情发生。

自从父亲朱厚烷蒙冤后,朱载堉离开王府,幽居土屋,静心读书,将一切精神寄托投射到自己感兴趣的学术上。但父王的遭遇加上君心难测,也让离群独居、自我放逐的朱载堉备感郁闷,惶恐不安。

朱载堉出府闲居的第三年,其祖母阎太妃就曾托人替时年满18岁的他说亲,却遭到了朱载堉的拒绝。当时的朱载堉每天都生活在随时可能堕入深渊的恐惧和不安中。身为人子,他唯一想做的就是冒死替父亲鸣冤,祈望嘉靖帝“良心发现”,让其父王早日回家,郑王一系也能恢复如常。

可每天注重养生、嗑药修仙的嘉靖皇帝,哪有闲心管你这远支宗亲是否冤枉。除了皇帝必须处理的繁琐政务,他还有很多修仙晋阶的活儿要干呢。大明皇族多废物,他却是神一般的存在

▲嘉靖皇帝。图源:电视剧照

更何况,朱载堉在嘉靖帝眼中,相当于戴罪之人,不罚你已经皇恩浩荡了,还指望皇帝推翻自己的决定,可能么?

于是,心情苦闷、无处排解的朱载堉只能将自己关在小土屋中,过起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单调日子。

02

曾经身为天璜贵胄的朱载堉,在小土屋中逐渐尝到了“虎落平阳”的滋味。

在他赌气离开王府之后,嘉靖皇帝顺势将郑王府内大小事务交托他人,将离家出走、以死明志的朱载堉彻底边缘化。

投身草根阶层的日子,朱载堉常常迫于生计,走市井,串集镇,与贩夫走卒为伍,同肩夫娼伶为伴。他慢慢看懂了过去从未有机会体验过的世态炎凉。在其后来创作的《醒世词》中,流露出这位落难王子的艰辛:

自己跌倒自己爬,指望人扶都是假。至亲人说的是隔山话,虚情儿哄咱,假意儿待咱,还将冷眼观。时下休夸,十年富贵,再看在谁家?

跨海难,虽难犹易;求人难,难到至处。亲骨肉深藏远躲,厚朋友绝交断义。相见时项扭头低,问着他面变言迟。俺这里未曾开口,他那里百般回避。锦上花争先添补,雪里炭谁肯送去。听知!自己跌倒自己起,指望人扶耽搁了自己。

除了说的话特像其老祖宗朱元璋之外,字里行间中的遗世独立也颇似朱元璋。

既然从前令人羡慕的亲王显贵如今与自己已无瓜葛,身为化外之人,我朱载堉又何须再遵从过去禁锢大明宗室藩王的枷锁呢?

故而,挣脱宗族束缚的朱载堉时常离开郑王封地怀庆府,到南边200里外的登封少林寺寻求佛学洗礼。在那里,他遇到了一生的知己松谷和尚。彼时,松谷和尚正在少林寺内师从小山宗师参禅。对于这名落难王子的遭遇,松谷深表同情。大明皇族多废物,他却是神一般的存在

▲登封少林寺。图源:图虫创意

在朱载堉求佛的路上,松谷亦师亦友,不仅为他指点迷津,更协助他完成了《金刚心经注》。而朱载堉“博综古今”,对印度传来的佛法经义“犹所笃嗜好”,且身体力行,这亦让松谷和尚对面前这个大不了自己几岁的有缘人刮目相看。

在少林寺期间,朱载堉逐渐从愤懑冤屈中走了出来,人也变得豁然开朗。

回望周遭,朱载堉发现自己的境遇,不正合了世间三教九流的转化?人生百态,世事无常,万般滋味,皆是生活。有感于此,他在少林寺内参照明宪宗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留下了《混元三教九流图》碑。在他看来,世人所分的“三教九流”实则同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总之,百家争鸣,争来争去,不过就为了说明世间“求和”的真理。

而这,据说也是他潜心研著的《金刚心经注》的中心思想。可惜,这一著作,未能流传至今。

03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嗑药修仙20多年的嘉靖皇帝,身体被掏空,驾崩了。

次年,在凤阳皇家监狱服了18年无期徒刑的前郑王朱厚烷终于获释,回到了阔别许久的王府。紧接着,遵守诺言的朱载堉也搬出自建房,返回王府居住。

此时,朱载堉32岁。这个年龄,在明朝,条件好的,可能准备做三世同堂的大家长。可朱载堉这个中年大叔,还是光棍一条。故王府上下乃至新皇帝明穆宗都为这个堂兄的婚事,操劳了起来。

就在这一年,一直照顾朱厚烷狱中生活的郑王继妃王氏因病去世。身为王氏的继子,朱载堉按照礼法,得替母亲守孝三年。就这样,“钻石王老五”朱载堉的婚事又被拖了三年。直到隆庆四年(1570年),35岁的郑王世子朱载堉才等来迟到了20年的婚礼。

按说,在外尝遍辛苦的富贵公子,回家第一件事大致就是尽情挥霍,潇洒度日。可朱载堉不是,这些年精研经史子集、结交三教朋友已是他生活的常态。回家等着继承王位,反而让他不自在。回到王府之后,他在《醒世词》中写道:“纸糊窗,竹做榻,挂一幅单条画,种几枝得意花,生前有一院,死后有一丘,足矣。”

与儿子的心态相近,复爵后的郑王朱厚烷对这个无法摆脱的宗室身份——王爷,也无比讨厌。但碍于现实,朱厚烷很难作出选择。于是,年轻时便通晓音律的朱厚烷与儿子朱载堉一起,投身中国古典音乐事业建设。

彼时,中国人对于乐律的推算方式仍沿用先秦时期著作《管子》中提及的“三分损益法”。所谓三分损益,即将乐律中固定的弦长分成三等份,以增加1/3或减少1/3弦长达到变音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在明朝以前,人们已经推算出乐律中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并由此延伸至七声音阶中的变徵、变宫两音。

然而,当一段乐谱已经将五声音阶完美重现后,用“三分损益法”却无法将乐曲进行精准升华,也就是无法旋宫转调,致使乐曲一直停留在音色不准的状态。

为了达到旋宫转调,朱载堉查阅了大量书籍,在与父亲讨论后,他认为,乐律运行的规律其实与“天道”有着莫大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乐律本身就是天地自然在音乐当中的反映:“盖十二律黄钟为始,应钟为终,终而复始,循环无端,此自然真理,犹贞后元生,坤尽复来也。”

因此,有所顿悟的朱载堉决定按自己的思维演奏乐曲。在传统乐律的基础上,他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等分称为“半音”,并规定任意相邻的半音为相同的音程,可组成一个“闭圈”,完成返宫,使音乐听起来更协奏。这就是现代音律界通用的“十二平均律”,也称为“新法密率”。大明皇族多废物,他却是神一般的存在

▲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图源:网络

十二平均律的发现,不仅解决了中国2000多年来音乐界的转音难题,更影响了后世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

融会贯通,朱载堉知道,“天运无端,惟数可测其机”。既然通过推演数学,可得出相应的概率,预测天机。那么,与天理相通的音律,同理也与数学相通。

说干就干,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朱载堉发明了一种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进行开平方、开立方根的计算,提出了“异径管说”。以此为据,他又设计并制造出用于定音调音的弦准和律管。

正如朱载堉自己所说:“此盖二千余年之所未有,自我圣朝始也,学者宜尽心焉。”

为了将这套在世界音乐界和数学界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传承下去,他呕心沥血,花了整整14年时间,完成了体量巨大的《乐律全书》。

由于中国古代普遍认为乐律与历法相通,因此,有了“十二平均律”理论体系加持的朱载堉随即又投身天文历法的研究。以明代首都北京为蓝本,他通过仔细的观测和计算,最终求出了计算回归年长度值的公式,并获得了明代北京城的大致方位坐标。

1986年,当专家们用现代高科技的测量手段对朱载堉关于1554年和1581年这两年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时,他们惊讶地发现,朱载堉的测算结果与今天的精密测算几乎相同。朱载堉因此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精确计算出北京地理坐标(北纬39°56′,东经116°20′)的人。

后续请看原文(原作者还有其他更多精彩文章)==> 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