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亲征】李世民为何征高丽未竞全功

说李世民不能打估计没人信,但九五至尊的御驾亲征毕竟多有顾虑,将帅也难出奇谋险计,虽未竞全功但为儿子高宗平定打好了基础,这也能让韩国居然有了现今的射眼的口嗨。


先看一篇真实的征战过程==>


引言:

凿门初奉律,仗战始临戎。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防身岂乏智,殉命有馀忠——李世民《伤辽东战亡》

这是唐太宗在远征高句丽后,诗以言志抒发对战陨辽东将士的哀悼诗文,也是唐太宗在大胜之后依旧黯然撤退时,心有不甘的写照。

一个二十多年没动过刀枪的神武帝王,人生最后一战,穿越千里高山,跨过百里草原,带着6万大军,击退20多万敌军,杀敌四万夺取10座城池,为何还撤军咧?

这一切问题,只有全景复现那场战争,或许才能让我们窥见一二。

就用此文,说说唐太宗的赫赫威名,还有那人生最后一战吧?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最后一战)

一:郁闷帝王出征。

公元626年唐太宗登基,公元649年唐太宗驾鹤西去,一代帝王统御大唐23年留下无数传奇。

这传奇中有少年英姿,晋阳起兵扛着老爹闹革命,虎牢关前一声吼,王世充、窦建德灰飞烟灭,一战定乾坤。随后岁月,玄武门之变让大唐改天换日,初登大宝,忍辱蛰伏四年,让东突厥灰飞烟灭,灭吐谷浑,让西域臣服,这一连串赫赫武功,都验证了唐太宗的神勇无双。

但,在强悍的帝王也有烦心事,这烦心事也多为家务事。

公元643年,李世民五子李祐谋反,伤心的唐太宗悲戚的说,曾经是我的孩子,今日却是国家的仇人,随后含泪赐死了儿子。

谁曾想刚死了一个儿子,又迎来太子李承乾也准备谋反消息,顺带还牵连出弟弟李元昌、大臣侯君集、杜荷等人也意图谋反的消息。郁闷之极的李世民以看着内斗的孩子,不懂事的弟弟,想起曾经的玄武门之变,一度伤心欲绝,闹的要自尽,要不是大臣阻拦,李世民或许会因为郁闷自杀名声更盛。

恰在此时,主政高句丽的宰相渊盖苏文又来惹事、

他们不听唐朝的调解,擅自进攻唐朝属国新罗,弄的新罗使者在大明宫哭告李世民,搞得本就气不顺的唐太宗,有感于高句丽威胁,升腾起了教训高句丽,顺便打仗顺气的心思。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感伤玄武门)

由此,才有了公元644年2月,李世民下诏亲征高句丽的决定。

随后数月,大唐开始动员,全国各地的兵员粮草纷纷汇聚,十万唐军和数万突厥军、契丹军集结幽州(北京)和蓬莱(山东)。在军队集结时,深谙战阵的李世民也不忘情报工作!

644年7月23日,就派营州都督张俭率幽州、营州都督府兵马会同契丹、奚族将士先行出征辽东刺探情报。

11月24日,大军集结完毕,李世民安排太子李治坐镇定州(今河北定州)监国,房玄龄留守长安理政,萧瑀坐镇洛阳拱卫长安后,开始了一场兵分两路的御驾亲征。

第一路大军:由江、淮、岭、峡四州兵马四万组成,配合战舰500艘,在刑部尚书张亮(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带领下从莱州渡海进攻卑沙城。(今大连)

第二路大军:由李世民和左卫率大将军李世绩指挥,起步骑6万配合胡族兵马攻辽东。

经过数月行军,李绩的先锋部队顺利在645年3月,通过幽州抵达了柳城。(辽宁朝阳市)

高句丽之战正式开始。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箭指高句丽)

二:李绩略施小计解难题。

经过长距离行军抵达柳城的先锋大将李绩,抵达柳城后遇见了一个难题。

那就是高句丽在辽泽区域修建的立体防线。

这防线,前有宽达200里长约近千里的辽泽,后面还有高句丽修筑的千里长城。

傍水建防线,高句丽的准备工作不可谓不充分,但他遇见了善战的李绩。

寻思了可能的进攻路线之后,聪明的李绩用一出声东击西,就让大军顺利的渡过了辽泽。

只见他安排唐军,现实在辽泽西面大张旗鼓,营造渡河进攻怀远镇的假象,引得高句丽军急忙将分散驻扎的军队调往怀远镇。

在成功调动了敌人的军队后,大喜过望的李绩立马兵分两路分进合击。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唐军出阵)

第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唐军本部,往北长驱400里后,出其不意进攻通定城(新民)。

另一路,由张俭率领配和进攻的胡族将士,南下400里后在行渡河,进攻建安城(营口)。

敌人大军都调往怀远镇,让唐朝两路大军进攻非常顺利。

经过长途奔袭后,4月1日李绩军拿下通定城,随后渡过辽泽杀到高句丽重镇玄菟(沈阳市),与此同时另一路张俭也在4月5日渡过辽泽,进攻建安城(营口)战而克之杀敌数千。

依托辽泽背靠长城的高句丽辽东防线,就被李绩略施小计弄的千疮百孔。

兵法之道贵在灵活机动,见招拆招,李绩用兵无疑深谙此道。

李绩穿越高句丽防线后,唐军一路势如破竹,李绩军攻克盖牟城俘虏两万,张亮水军渡过渤海湾夜袭卑沙城(大连)俘虏八千,李世民大军进抵辽泽一路修桥铺路步步紧跟,大军顺利渡过了高句丽天然屏障辽泽。

在渡过辽泽后,李世民还下了个命令,那就是拆掉修好的浮桥,以示自己的战斗决心。

曾经隋炀帝那么努力依旧没有拿下的辽东城,就在前方,不知那一刻,李世民会不会想起自己表叔。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高句丽)

三:一万人围攻四万人。

唐军六万人顺利渡河,高句丽军的反应也不慢,四万援军也在紧锣密鼓出发。

随后不久,唐军先锋部队万余人遭遇高句丽四万援军,敌众我寡时刻,任城王李道宗并没有丝毫胆怯,他拒绝了坚守等待后续大军的建议,反而决定主动出击亮剑高句丽。

一看李道宗战略,51岁的老将李绩欣喜无比,这老哥们懂自己啊?

就给了李道宗精骑四千迎战四万高句丽军。

兵力十比一,按十则围之的兵法看,这仗貌似没法打?但李道宗是谁,初唐猛将,他手下的人也各个不怂。初见敌军,就有人奋勇请战,这人就是果毅都尉马文举。

只见他在战马上高呼:不遇敌,何以显壮士!

就急火火地冲向了敌军,将为军之胆,大将如此,将士当然各个奋起!

这群骑兵手持陌刀策马前行,见人就砍,一路杀去,宛如神魔。

这就是初唐雄风,这就是李世民手下的骄兵悍将。

一场激战后,高句丽军在对峙过程中,从遇敌时的慌乱,到后来的渐渐稳住阵脚,居然有打退唐军的趋势。这时,李道宗喝住溃退的骑兵,带着十来个人到山坡上观察敌军形势,找到了敌军的破绽。

这破绽就是,阵脚不稳,阵型混乱!

一看如此,李道宗亲身犯险带着手下几十骑兵,就冲向敌军空隙处。

主将都上阵了,羞的后方看着的唐军还有撤回来的李绩面红耳赤,急眼的数千骑兵在李绩带领下,也冲杀而出拼命砍杀,追上主将步伐。

唐军士卒就在主将王爷带领下,士气大振,开始玩命。

一人玩命,十人难敌,千人玩命,万人难敌,四千人玩命,四万人当然打不赢。

疯子一样的唐军,用不要命的冲锋,打的高句丽溃退了。

他们选择撤入辽东城!

敌人撤退当然要追啊?李绩、李道宗指挥军队追击,杀了千余人后,才停在辽东城下。

一万人打的四万人凭城坚守,不敢出战,唐军之猛由此可见。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唐军之猛世所罕有)

四:充满豪气的军队如何铸就的?

数天之后李世民大军终于陆续抵达辽东坚城下,听闻老兄弟们的战绩,大喜过望的李世民先是厚赏李道宗,又提拔了最先冲锋的果毅都尉马文举,顺带还杀了退却的行军总管张君乂。

如此赏罚分明,让唐军心悦诚服,纷纷高呼英明万岁。

士气大振的唐军,在果决神勇的李世民带领下,开始新一轮征战。

次日一早,李世民就带着数百护卫骑兵,去前线探查敌军情报。

深怕自己不显眼的李世民,在辽东城慢悠悠溜达一圈,明白的告诉高句丽军,我就是大唐帝王,我等你们出来打伏击,快来啊,快来啊?

可惜的是,高句丽军没有一人出城,就看着这个中土帝王溜达,不为所动!

一见敌人不上钩,指望能以身诱敌的李世民郁闷了,回到营地后寻思片刻,干了件怪事。

只见他来到唐军士卒间,提着麻袋就加入士卒行列,提起麻袋跟士兵一起填埋护城河。

这举动惊呆了无数唐军,皇帝陛下,神武的李世民居然跟我们大头兵一起填河?

以身作则的李世民,用自己的举动践行了身先士卒,也让唐军有了玩命的第一个理由,为何说第一个,因为后续还有!

这就是千古一帝的风采!

不久后的进攻时刻,在李世民鼓励下的唐军,一个个悍不畏死冲锋,连续进攻十来天,虽然没攻克坚城,却也打的高句丽军战战兢兢,疲惫不堪。

在经过十来天猛攻后,李世民抓住计划,弄了场月夜突袭,挑选十多名精锐勇士爬上辽东城,点燃城西南角城楼,火借风势越燃越旺,辽东城内高句丽军不明所以下,陷入混乱。

敌人混乱了,唐军当然是乱中取胜。

紧随而来的猛攻后,坚固的辽东城被攻克,高句丽军万人被斩杀,万人被俘,数万人成了阶下囚。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唐军攻城)

辽东城也被改名为辽州!

在攻克辽东城十来天后的五月底,李世民和李绩率军进攻白岩城。

大唐军队还在行军,远远就看见白岩城城头之上白旗飘飘,守将孙代音居然举起降旗,大喜过望的李世民准备去受降,结果却遭遇了诈降。

被狠狠忽悠一通的李世民怒了,居然敢骗我?

大怒之下的他下令,破城之后,城中男女老幼,全部赏赐给军中将士。

这命令让唐军士气攀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受命为先锋,进攻白岩城。

进攻一天后,眼见就要攻克,却遭遇了意外,李思摩中流矢受伤,影响唐军攻势,高句丽一万援军也离白岩城不远。

看着重伤的李思摩,还有不远处的高句丽援军,李世民又用一种另类的方式唤起了唐军士气,那就是跟吴起一样,为自己大将吸吮淤血,这就是大唐军队战斗力杠杆的第二个理由。

军魂是将领的传承,爱兵如子从不是说说而已!

看着君王如此做?试问你是士卒你会如何?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为将之道)

进攻不利的唐军,在李世民吸吮淤血之后,恢复了士气!

胡人出生的李思摩受天可汗如此对待,让无数胡人感动不已,铁勒族出生的大将契苾何力激动之余请命出征,带着800骑兵,就冲向了敌军一万援军。

这也是一个不要命的主,在一番奋战之后,杀了无数的敌人。

但寡不敌众的他,依旧深受重伤,要不是薛万彻的弟弟薛万备奋勇相救,估计就要交代在哪里了。可被救回来的契苾何力并不甘心,一边包扎伤口一边叫嚷继续战斗。

刚刚处理完伤口,他就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部下,又一次冲向了高句丽军。

这800人愣是用不怕死精神,打的一万高句丽援军心寒了。

心寒的高句丽军开始退却,800人追着一万人打,杀了一千多人后才因天黑意犹未尽回军。

看着契苾何力如此拼命,李世民感动不已,又亲自给他敷衍,还为了给他报仇,专门抓了让契苾何力受伤的敌军将士高突勃!

这契苾何力也是大丈夫,听闻唐太宗心思后,谢绝了帝王好意,并说:战场之上各为其主,这人也是忠义之士,然后就放高突勃回去了。

这就是大唐气魄吧?这就是唐军军魂吧?一股自上而下的男儿豪气,在当时唐军中是常态。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李世民!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军魂源头)

五:继续进攻。

初战不利并没有影响唐军士气,6月1日唐军继续猛攻白岩城。

这一次,李世民和李绩兵分两路,李世民亲临城西北,李绩坐镇城西南。

两人督战让唐军本就高昂的士气更加高涨,坚守城池的孙代音绝望了,投降了。

看着投降的孙代音还有溃退的高句丽援军,李世民并没有纵容士兵劫掠,反而选择安抚投降的城中百姓。为了平息士兵的抱怨,深谙赏罚之道的李世民告诉大家,人人有赏!

随后,白岩城变为了岩州,孙代音也为了新任岩州刺史。

举贤任能于敌寇之间,不避种族,天可汗虚怀若谷做派,在那一刻再次显现。

在攻克白岩城后,李世民休整十来天又一次出征,这次他派了一万多人留守攻克的城池,率领五万人杀向辽东最后坚城安市城。

经九天行军,6月20日李世民大军抵达安市城并开始进攻。

辽东最后重镇被进攻让高句丽军不敢怠慢,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支援被围攻的安市。

早算准一切的李世民并没有敌人势大兵多的担忧。

原因无他,曾经的天策上将,打仗从来不靠人多。

看着敌人十五万大军,李世民淡定非常,在一番谋划分析之后,李世民道出高句丽军最有可能的三条作战方略,寻思片刻后。

李世民说:这高延寿必定会仰仗兵力优势,主动出击!

一番话语,让大唐将士无不心悦诚服,纷纷说:天可汗英明,陛下深谋远虑。

眼见大家给力,李世民开始排兵布阵了!

看着对面的十五万大军,李世民寻思着要让他们主动进攻才行,于是就派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带领千余骑兵,前去挑衅高句丽军,临行时还特别吩咐阿史那社尔,这是诱敌深入哈。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阿史那社尔剧照)

果不其然,唐军一挑衅,本就存了进攻心思的高句丽军立马追了上来。

一看敌军来了,李世民面对众将又胸有成竹的发问说:各位有何良策破敌?

一看李世民提问,李道宗说:高句丽全国兵力都在这,后方平壤空虚,陛下给我五千精兵看我拿下平壤。

李世民一看,这李道宗有点浪啊?五千人深入后方,要出啥问题,自己这4.5万人可不好救援,就拒绝了李道宗建议。

随后众将七嘴八舌说了一通,按耐不住的宰相长孙无忌终于听不下去了。

这群老家伙,一个个蛰伏二十多年,出的点子都偏激,仿佛回到年轻气盛时候,真要按这打法,貌似很冒险!

随后长孙无忌就说:一切但凭陛下做主。

李世民一听,还是你懂我啊?哈哈大笑之后,转身就开始排兵布阵!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

这排兵布阵也很简单,那就是先身先士卒查看敌情,观察地形。

在一番观察后,李世民心中已有了算计!

次日一早,高句丽军欺负唐军人少,带十五万大军就排成横向一字长蛇阵,抵达唐军阵前。

5万对15万,换个一般将领估计会寻思,是不是要撤退!

可李世民是谁?当年虎牢关前3500玄甲精兵就敢冲锋陷阵,击败窦建德部十余万人不说,还生擒窦建德击破洛阳的猛男。

回看过往,今日五万大军在侧,李世民又如何会怂?如果要说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

那时的李世民年方22岁,正是少年英雄时,也没有九五至尊的帝王身份羁绊,可以肆无忌惮挥洒豪勇,今日李世民则已然四十有七,虽依旧神勇,却过了年少轻狂年纪,跟随在身边的也不再是一群二十郎当岁的愣头青,反而是一群久经战阵的沙场宿将。

二十多年历练后的李世民,早已深谙兵法除了霸道之外,更在于谋划!

基于此,才有李世民的计策出炉。

面敌之后,李世民派使者去高句丽军,故意泄露唐军粮草不济的假消息,又通过使者表达了愿意两国修好的心思,顺带还说了一句,只要两国修好,唐军攻克的城池全数奉还。

打下的城池都纷纷改名了,说这话肯定有忽悠成分啊?但大唐帝王用使者传递善意和服软的信息,依旧让高句丽军主将高延寿欣喜若狂!

昨日高句丽军还被唐军先锋阿史那社尔打的狼狈不堪,今日我大军一到大唐帝王认怂了?

唐军不过如此吗?

在这一轮忽悠后,高延寿放下戒备,准备弄外交谈判,争取大唐撤军!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高句丽军)

由此可见,这高延寿领军打仗绝对不咋地,因为他不知道一个道理叫做知己知彼。

李世民啥样人?人生唯一一次认怂就是渭水之盟那次,认怂过后用时四年就灭了突厥, 面对高句丽哪会认怂?果不其然,在成功迷惑高延寿后,次日大早,李世民就下达了进攻命令!

这一次李世民兵分四路,两万人留守大营防备安市城敌军,1.5万步骑兵马跟随李绩去西岭布阵,长孙无忌带着1.1万人,迂回山北绕道高句丽军后方,李世民自己则带4000精锐登上北岭,坐镇指挥的同时,顺带准备突袭。

一番排兵布阵后,唐军三路出击,动静特别大!

麻痹的高延寿却浑然不觉,反而等着大唐使者过来谈判,大唐使者没来李绩1.5万精兵来了。

看着严阵以待的唐军,高延寿终于反应过来,来者不善啊?

于是准备迎战,就在高句丽军集结当口,绕到高句丽军后方的长孙无忌1.1万人马就位。

身居北岭高地指挥的李世民,一看长孙无忌军军就位,立马摇旗指挥发起总攻。

一时间鼓噪声响彻云霄,号角声绵延不绝,呐喊声此起彼伏,集结中的高句丽军,突然发现自己遭遇了突袭。如梦初醒的高延寿下令分兵阻击,但为时已晚,指令还没下达就被唐军突袭打乱阵脚,陷入混乱之中。

唐军气势如虹,高句丽军混乱无比,恰在此时,天公又来助战。

突然降临的大雨和雷电,让高句丽军更加慌乱,天公都在助威,唐军当然更气势如虹。

在北岭高地观战的李世民跃跃欲试,寻思是否下山拼杀,就在寻思时,唐军阵中一个将领,引起了他的注意。

只见这将领,身着白衣,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大呼冲阵,一把戟枪用的出神入化,攻进敌军阵中,那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看着李世民心痒无比,转身就问随从,此人是谁?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薛仁贵)

没过多久,左右人告知悦:此人是刚刚投军的大头兵一个,名曰薛礼,字仁贵。

不久前曾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单枪匹马救出被困的郎将刘君邛,还直取高丽将领人头,悬首马下,声名大噪!

看着神勇的薛仁贵,李世民不由感叹,江山代有才人出啊?感叹完后,这个年方31岁的青年大头兵,让李世民印象深刻。

此后的战斗很是顺利,神勇的薛仁贵配合神勇的唐军,打的高句丽军四散溃逃,唐军一路追杀。大战过后高句丽军阵亡2万多人,损失5万马匹,五万头牛,器械损失数万。

元气大伤的高句丽军放弃了和唐军对峙打算,转而依山固守准备持久战。

一看敌人准备持久战,李世民也不含糊,派三万人将高句丽军驻守的高山团团围住,用三万人包围高句丽军三万多人。

十则围之的战法,愣是让李世民打成了一则围之。

围困敌人不说,李世民还毁掉高句丽军周边所有能撤退的桥梁道路,这做派,无疑是赶尽杀绝节奏。

仅仅数天时间,高句丽15万大军变成3万被围孤军,领头的高延寿崩溃了。

在一番天人交战后,自觉投降天可汗不丢人的他,带着高惠真一起,来到唐军大营前,低下高傲的头颅,乖乖认罪投降。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投降天可汗不丢人)

六:男人致死都是少年。

看着投降的这对活宝,李世民哈哈大笑,用轻蔑的语言说:

东夷少年,海边跳梁小丑。摧坚决胜,怎及大唐老人?

这话言外之意如何明眼人都知道,李世民除了倚老卖老外,还有点戏谑小儿,太不爱幼了!

戏谑之言后,李世民接下来干的事情,那可真就是暗含大国深意了。

接收俘虏后,李世民挑先是挑选出了3500个酋长将他们迁居到内地,随后又释放了大部分高句丽军战俘,最后则非常罕见的活埋了三千多靺鞨士兵。

如此分别对待意欲何为?其实也很简单!

3500个酋长那都是各个部落、村庄的领头人,这群人迁到中原等于各个部落、村庄都有了人质在唐军手里,以后再起纷争他们也要掂量下轻重,就有了分化瓦解可能。释放高句丽俘虏除了军需粮草不够外,也传递大唐优待俘虏的意思,可以顺带瓦解高句丽军心。

至于杀掉三千多靺鞨兵,那是对靺鞨兵背叛的惩罚,因为他们曾是大唐盟友,最后却选择帮助高句丽,这样的事不可容忍。

处理完俘虏后,高兴的李世民为了彰显军功,将自己驻扎的山头改名叫驻跸山(今辽宁辽阳西南马首山),改名后意犹未尽的他,还在山上勒石纪功,顺带在分别给儿子李治和太傅兼妻舅高士廉送了两封信!

信中不忘自夸的说:朕为将如此,何如?

这言外之意就是,我作为将领,仗打的怎么样啊?

这得瑟劲也是没谁了,无怪乎有句话这么形容男人的:男人致死都是少年。

永远都要有不服输的干劲,这干劲不屈服于年龄,不屈服于地位,只屈服于那最终的死亡。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梦回少年时)

七:攻坚不力。

志得意满后的李世民,回过神后发现,这坚城安市还没打下来啊?随即带领唐军继续进攻!

谁曾想,这安市城那是真的难攻。

连续打了快一个月,愣是没破,不仅没破,城中的守将居然还敢主动挑衅唐军,但凡见到李世民旗帜路过,就大声叫嚣,弄的李世民很是不爽。

老大不爽了,手下人当然要出气啊?

李绩一见,为了鼓舞士气就说,拿下安市城,要怎么样,怎么样云云。(和谐点好)

可谁曾想,这反而起了反效果,安市城守的更顽强了,不仅更顽强了,他们还在唐军攻城疲累后,准备策划突袭。

只是这突袭,用一种很搞笑的方式,被李世民识破了。

有天晚上,李世民正巡视唐军大营,突然听见城内的鸡、猪纷纷惨叫

一听这惨叫声,李世民顿觉不妙,立马下令李绩严防死守。

果不其然,当天深夜数百高句丽军就在吃饱喝足后,用吊索溜出城外偷袭。

随后,就陷入了早有准备的李世民包围圈中。

听鸡和猪惨叫,就能想到高句丽军犒劳敢死队,组织偷袭,李世民的战场直觉太可怕了。

随后唐军和高句丽军,在坚城安市拉锯许久,唐军用冲车进攻,安市守军就用木栅栏堵口,唐军用地道进攻,安市守军就在城内挖沟,花样迭出的防守战法,让李世民郁闷了。

这仗打的太不痛快了,无奈的他,派遣江夏王李道宗在城东南角修筑土山,决定用构筑土山步步为营方式,一步步接近城池,然后借助土山地利杀入城内。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攻城不利)

高句丽军一看,也见招拆招,将士们收拿双刀,一手砍刀一手匠刀,边打边修城墙,弄的唐军推进速度非常慢。

但实力更强的唐军,依旧用持续两个月的土方作业,将土山修到了安市城附近!

所有人都明白,胜利就在眼前了。

谁曾想关键时刻出了问题,主持土方攻势的李道宗受伤,就让手下果毅都尉傅伏爱驻守山顶,自己回去养伤。

一看李道宗受伤,李世民又一次亲往探望。

恰在此时前线出了变故,修好的土山居然塌了,直接压垮安市城墙,山上的唐军一见,急火火准备攻城,却遍寻不见主持战斗的果毅都尉傅伏爱,一时间陷入无人指挥的混乱中。

唐军的混乱,高句丽军看在眼里!

缺口处立马冲出了数百人,一鼓作气将没有指挥的唐军,从土山上驱赶了下去。

战场态势陡然生变,让李世民愤怒不已。

临阵不在前线的果毅都尉傅伏爱,被李世民斩首示众,可一个庸将却毁了全局。

后续唐军组织力量准备夺回土山,却遭遇了高句丽军顽强抵抗,连续三天三夜攻城,依旧没有击破敌军最后的防线。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功亏一篑)

八:冬将军发威,走还是继续?

一场迁延日久的攻坚战后,时间也从出征时候的春季来到了深秋十月。

天降大寒让战场局势向有利于高句丽军方向转变,迅速变冷的天气,让唐军有点受不住了。

眼见冬将军要发威,后续只会越来越冷,无奈的李世民召开了前敌会议,商议下一步咋办。

在会上,表现最积极的反而是刚刚投降的高延寿和高惠真,只见他们言之凿凿的说:陛下可以绕过安市城,直攻乌骨城(今凤城),随后一鼓作气拿下平壤。

这德行,很有今日特定区域人风采啊?

计谋一出还有人附和说,可让张亮五万水军来支援,聚集十万突袭乌骨直取平壤战事可定。

李世民一听居然意动,认为可以试试!

关键时刻长孙无忌提醒李世民,打不下安市和建安,这两城中十万敌军要是偷袭粮道咋整?

听完这话,李世民顿时冷汗直冒。

是啊,当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的时候,就是因为跳过辽东城直接去打平壤最后大败而归的,自己咋能犯下同样的错误啊?

冷静下来后的李世民,重又回归哪个睿智帝王,在9月18日明智的选择班师回朝。

班师前一刻,他还送了一百匹绸缎,奖励坚守安市城,让他吃瘪数月的守将。

这份气度,今日寻思依旧钦佩,高句丽也有勇士,也不全是高延寿、高惠真这样的庸才。

随后经十多天行军,10月1日唐军抵达渤错水(辽河下游)就遭遇暴雪,冻死数百人,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撤军的正确性,要不李世民真成了自己表叔了。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隋炀帝教训在前)

尾声:李世民最后一战战果几何?

这就是李世民人生最后一次大战。

一个郁闷与宫廷琐事的帝王用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诠释了自己的武勇。

战后统计战果时,唐军用不小的牺牲,换来了一场结果不算完美的大胜。

先让我们为先辈默哀一下!

这场战役中,唐军阵亡2000余人,其中水军700人因为渡河阵亡(淹死),另有1300人,则是在陆战中阵亡的,战马损失惨重,具体数目史料没说。

换来的战果则是,连克高句丽通定、玄菟、建安、横山、盖牟等十多座城池,杀敌四万多人,俘获马匹五万,牛五万,迁徒辽、盖、岩三州百姓约七万人前往中原。

这成绩单,让习惯了几百几千人就能大胜的李世民郁闷无比。

战后李世民懊恼的说:如果魏征还活着,绝不会让我此番出兵啊!

为此,他连夜派人赶到长安安排祭祀魏征,将不久前自己亲手毁坏的魏征墓碑修葺一新,用言行告慰了这位贞观朝第一谏臣。

随后的他,又亲往辽东将阵亡将士遗骨埋葬在了战斗过的柳城东南,亲自写文奠基战魂,并痛哭不止。

凿门初奉律,仗战始临戎。振鳞方跃浪,骋翼正凌风。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防身岂乏智,殉命有馀忠——李世民《伤辽东战亡》

大唐帝王,爱护将士到如此程度,这或许就是战斗力爆表的根源吧?

李世民人生最后一战,依旧打的轰轰烈烈,闹的天翻地覆,可谓老夫聊发少年狂,男人致死是少年的极致表达!

真实的唐太宗征高句丽,战功赫赫不狼狈,年轻20岁何须儿子动手

这篇分析,是为心虑过多==>

李世民征战一生,所向披靡,唯独在晚年征高丽时遇到挫折,未竞全功。

其实,此战中李世民君臣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高水准。

但李世民此次终究未竞全功。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难打的高丽

唐太宗所征的高丽,正是以前汉魏时期的高句丽。

自5世纪后期开始,高句丽政权以高丽国自称,其君主也被天子册封为高丽王。

这个高丽国,与后来918年的高丽王朝并不是一回事。

不过,为了严格区分,历史研究者还是常常把高氏高丽统称为高句丽。

所以,不管是出于与高丽王朝严格区分的考虑称他“高句丽”,还是采用历代史书中所称的高丽,都有道理。个人以为不必过于纠结。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高丽依托江河、山地,构建了三道防线。

汉魏时期,中原王朝进攻高句丽似乎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三国时期,毋丘俭一个幽州刺史就轻轻松松把高句丽打趴下了。

可是,进入隋唐以来,高句丽却突然“厉害”起来了,变得很难打。

其中原因,在于高丽的作业抄得好!

高丽受中原王朝影响极深,在南北朝时期,他吸收了南朝依托山河组织防御的经验。有样学样,根据自己的特点,打造了一套依山阻水的纵深防御体系。

他们以辽河为第一道防线,(为防御唐军,高丽还沿辽河修筑了长城);又利用绵延的千山山脉为第二道防线;最后,利用鸭绿江为第三道防线。

这三道防线,哪一道都不好打,都需要时间。

当然,蜀道之难、长江之险,中原王朝都能克服,单只是这个套路,拦不住隋唐!

可是,比之吴蜀之地,辽东的气候让隋唐很棘手!

辽东地区,8、9月到来年2、3月天寒地冻,草枯水冻;6、7月为雨季,辽河泛滥,土地泥泞,“人马不得通”(皆为阴历,下同),利于大规模进攻的时间只有3月下旬到6月上旬这短短的3个月。

3个多月时间,要突破三道防线,尤其是攻取一串依托山地的坚城,确实很困难!

顾虑重重的准备

唐太宗好歹是作了天可汗的人,一般的困难难不倒他。

唐太宗在战役准备上,作得颇有条理。

他通过派遣使者,把山川地势、风土人情都摸了个清清楚楚,基本做到了“知彼”。

而在内部宣传上,唐太宗也基本做到了“先声后实”。对内,“为中国报子弟之仇”的动员颇为得当;对外,以“盖苏文弑君”为宣传,尽量降低对手抵抗意志。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制衡,李世民的部署还是显得顾虑重重。

众所周知,贞观年间的君臣很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而在他们看来,隋炀帝三征高丽,是隋亡的重要原因。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唐太宗此战动用的兵力,远少于隋代。

隋炀帝三征辽东,累计兵力340万,民工680万,累计1020万人,这确实给国内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是隋亡的重要原因。

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鐀运者倍之。——《通典.食货志七》

因此,李世民在准备东征高丽时,吸取教训,只动用了10万军。而且,10万军兵分两路,4万军走海路,在辽东战场陆战的只有6万军!

确实,太宗一朝,大唐屡屡以少量兵力,完成惊人的成就。

如:灭东突厥,各路不过10余万;灭吐谷浑,李靖实际上只动用了4万余军。

但是,高丽与突厥、吐谷浑等游牧民族不同,他依托险阻构建了完善的纵深防御体系。

在攻击东突厥时,只要牢牢抓住敌人主力,就能大胆追击,牢牢掌握战局主动。

可是,由于高丽有一连串坚固城池。即使他被唐军击败,仍可依托城池逐次抵抗,不至于“一战而溃”。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在与游牧民族作战时,唐军只要形成突破,就能大胆进行千里追击,彻底瓦解对手的抵抗。

如果唐军兵力不足,不能留下足够兵力监视这些后方的城池,那么,唐军在越城追击时,补给线将受到极大威胁。

如此,唐军已不可能靠“出其不意的奇袭+果断迅速的追击”一举灭人之国了。

同时,从大唐国内的情况看,太宗的亲征更是顾虑重重。

大唐君臣都还记得隋炀帝东征时的杨玄感之乱。

此时,国内总体情况虽远好于炀帝时期,但顾虑依然很大!

642年,废太子李承乾,643年,立太子李治。

此时,太子初立,不论是对国内的功臣豪族,还是对外部的薛延陀、西突厥,威望都不足。一旦有事,李世民必须尽快返回!

这也是后来作战时,太宗四平八稳,不敢大胆追击的重要原因。

因此,此次征高丽之战,时间紧、任务重、资源紧张、顾虑重重,要想取胜,需要比以往更大的奇迹!

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发挥,却不能使敌军丧失抵抗力

645年三月,唐太宗开始东征高丽。

李世民、李勣、李道宗、程名振等人发挥了一如既往的高水准,接连打了一连串的漂亮仗。

1、声东击西,突破辽河。

辽河防线,是高丽的第一道防线。当年,隋炀帝一征高丽时,在渡辽河时一度“引桥复就西岸”,吃了不少亏。

但李勣却以一招声东击西,轻易突破了辽河防线。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李勣声东击西,迅速突破辽河防线,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2、以少胜多,连战战捷。

随后,各位名将继续以一如既往的高水平发挥,把握住了战场主动。

(1)、出其不意的效果颇佳。

李勣、李道宗方面:

由于做到了出其不意,高丽反应不及,各城只得闭门自守(受到震撼后的自然反应)。李勣、李道宗直扑新城(今抚顺高尔山山城),敌军闭门不敢出。

城有所不攻,李道宗越新城,进攻北线关键点:盖牟城。道宗挥师猛攻,十五日抵达,二十六日破城。

盖牟城,是高句丽军背面通道必经之地,唐军攻取此处,为阻北路援军的战斗取得了主动权。

海路方面:

副将程名振自东莱渡海,抵达卑沙城。卑沙城四面悬绝,只有西门可上。程名振夜晚抵达,趁夜登岸站稳脚跟,猛攻西门,五月初二攻破卑沙城。不久,又攻破独山障。

随后,丘孝忠率军进入鸭绿江,威胁敌军后背,并干扰平壤方向之敌对辽东的增援。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唐军充分发挥出其不意的效果,控制北面、南面通道,获取了主动权。

如此,良将们充分发挥了奇袭的效果,为辽东战场后续战役的展开争取到了主动权。

(2)、李道宗的神勇:以少胜多,击破援军

李勣攻破盖牟后,移军进攻辽东城。

此时,自国内城(丸都城)的援军会合新城之军前来救援辽东城,已抵达盖牟城下。(对于盖牟城地点历来有争议。台湾的《中国历代战争史》认为盖牟城在今盖州。但是,因《新唐书.东夷传》提到援军自丸都城抵达盖牟城,显然,至少此节中的盖牟城不可能在盖州,而是在今抚顺地区)

李道宗只带四千骑来战。对面有四万敌军,众将认为应暂取守势,等李世民大军抵达,再作决战。

李道宗认为敌恃众轻我,远来疲惫,可以击破。

为鼓舞士气,李道宗令果毅都尉马文举策马迎敌,所向披靡,“众心乃安”。

次日决战,行军总管退走,唐军失利。李道宗收集散兵登高观察,见敌军阵型已乱,便亲率数十骑发起逆袭。大胜,斩首千余人!

如此,李道宗成功击退了敌军援军,为会攻辽东城打掉了后顾之忧。

3、攻破辽东城、白岩城,连战连捷。

李世民亲自渡过辽河,抵达辽东城下,大军开始猛攻辽东城(隋炀帝第一次东征时折戟处)。

在李世民、李勣的指挥下,唐军充分使用各种攻城手段,攻取了辽东城、白岩城,取得了巨大胜利。

尽管如此,高丽依然没有像过去的东突厥、吐谷浑一样陷入混乱。

高丽仅在建平、安市,就仍有有依城而守的十余万大军!而在千山山脉及以东,更是仍然有数十万大军!

第一次分歧:打不打安市城

此时,只要攻取南面的安市、建安城,就可以彻底平定千山以西。

其实,辽东城、白岩城攻破后,翻越千山山脉的口子已经打开,但是,安市城、建安城仍有十万之众,如果不能先行解决,则唐军后方有危,不敢放心前进。

因此,唐军必须先行攻破安市城、建安城。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如攻取建安城,则可监视安市城之敌。

李世民知道:安市城防坚固,敌人顽固,不容易攻取。而南面的建安城相对好打。“城有所不攻”,只要攻破建安城、监视安市城,则安市城之敌也就难有作为了。

因此,李世民想先打建安城。

李勣提出反对:建安城在南,我军自辽东城南下,安市城之敌会威胁我军后路,不如先打下安市城,一步一步来。

李世民表示:你是主帅,你说了算。

其实,不管是作秦王时的李世民,或是没有李世民在场的李勣,想来都是会“城有所不攻”的。毕竟,越安市城攻建安城固然有后路之忧,但这风险比起两位当年出生入死时的险,真不算大!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柏壁之战时,蒲坂在敌手,李世民的风险比此时大得多。

两位军事天才不肯“城有所不攻”,非要一路平推,只不过是因为:万乘之尊,冒不起险。

不减当年之勇:精彩的打援战

李世民既不愿“城有所不攻”,就只有一路平推,移军围攻安市城。

高延寿举15万大军前来救援。

此时,高丽有人建议高延寿:只要骚扰唐军后方补给线,等唐军师老兵疲,就能不战而胜了。

可见:由于在绵延大山脉地带不敢大胆穿插,一路平推的唐军已经给了对手翻盘的机会。

当然,高延寿未听此策,让李世民有一次“嚣张”了一回。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驻跸山之战,李世民再次以少胜多,展现出惊人的军事天才。

李世民以阿史那杜尔诱敌,将敌引入首山(理想战场)。

次日,李勣步骑1.5万在西岭列阵,吸引敌军注意(主帅诱敌);长孙无忌率1.1万奇兵穿插至北山峡谷;李世民自率4000兵收起旗帜、携带鼓角,登上北山。

主帅吸引敌注意力,奇兵穿插,天子与指挥系统只带少量兵马藏于高地,李世民用兵确实厉害。

果然,高延寿被李勣吸引注意力,布阵迎敌。李世民登上高山,见峡谷中尘土飞扬,知长孙无忌已经抵达攻击位置,遂鼓角齐鸣,各路合攻。

李勣以1万步兵持长矛自正面,无忌自后方杀出,李世民也令所部自山顶杀下,高延寿大败。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此战,薛仁贵身穿白衣,直冲敌阵,所向披靡,一战成名。

当然,敌我悬殊,想一口气吃掉敌人是不可能的。

高延寿大败,只得收缩兵力到险要山地坚守。唐军趁势围困高延寿,断敌后路、粮道。高延寿无奈之下,只得率部投降。

此战,李世民再显当年秦王风采!

可见:李世民、李勣,无论在指挥能力,还是谋略上,都一如既往地稳定,其统帅之能远远胜过敌军。

第二次分歧:打不打安市城?

在打高延寿时,李道宗曾提出建议:敌人悉数前来,平壤方向必然空虚,请允许我带兵前去进攻。

李世民不许。

击破高延寿后,高延寿再次提出了这个建议:高丽军精锐都在这里折损了,沿途城池兵力不足,现在安市城不好打,建议您攻取乌骨城,收取那里的粮草辎重,直下平壤!

其实,这个想法,正是李世民早先最初的想法。

这一次,群臣也多认为可用此计。而且,张亮的水军正在卑沙城,可以一起配合作战,有把握取胜!

早在征高丽前,李世民就曾说,“我攻辽东,敌必全力救辽东,我分兵渡海直击平壤,一定能成!”

这个建议与当初李世民的构想不谋而合!

李世民正要采纳时,长孙无忌反对:天子亲征,不可以冒险!还是要先打下安市城、建安城!

就这样,唐军再次放弃了“城有所不攻”的想法,继续攻安市城。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唐太宗放弃了不攻安市,直下鸭绿江的构想。

攻城不下,迁延时日。

击破高延寿后,李世民非常得意:“朕自为将,如何?”老子还是当年的秦王呀!

乐极生悲。

在对俘虏的处理上,李世民基本上比较注意政策,他将被俘的酋长三千五百人,迁回内地,其他士兵都放了。

可是,他还杀掉了三千三百名靺鞨兵。

当损失足够大时,即使发生的概率很小,人们也会倾向于规避风险。——《行为经济学》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释放、优待多少人未必能弱化敌人意志,但杀了三千三百人无疑增强了对手的守城决心。

随后,李勣带这高延寿前去招降安市城,以城中人物见到高延寿会像当年洛阳王世充见到被俘的窦建德一样出城投降。

结果没用。

而且,李世民每到哪里,城中敌军必然擂鼓,李世民十分恼怒。

李勣气愤地向李世民提到:“攻破安市,男子尽屠!”这话被城中人知晓了,更加坚定了作战决心!

随后,李靖、李道宗用尽各种方法攻城,因城中的坚决抵抗,不能取胜。

唐军自七月初开始,攻至九月,不能克城。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阴历9、10月的辽东,已开始草枯水冻。

此时天寒地冻、草枯水冻的时节到来了。

同时,薛延陀部在高丽的联络下也开始蠢蠢欲动。

为此,李世民被迫退军。

战后反思

此战,李世民共攻破玄菟、横山、盖牟、辽东等10城,迁徙户口7万人入关,歼敌4万,损兵2000。

说实话,出10万兵,费时五个多月,取得这样的成绩,算不上失败。

不过,李世民过去是“一出手就灭国”的人物,因此,还是以此为失败。

回到长安,他找到李靖探讨此战未能获胜的原因。

李靖答:您去问李道宗。

李道宗答:还记得当时在山上的对话吗?(指不攻安市,直下平壤)

李世民惆怅:记不清了。

其实,哪里是记不清了呢?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长驱直入,原本是李世民拿手好戏。

长驱直入,是李世民的拿手好戏!

此战中数次放弃长驱直入之法,绝非李世民见识不足。

只不过,身为万乘至尊,有许多顾虑罢了!

战神之殇:顾虑

兵法,乃心之事也!——《五轮书》

此战中,李世民、李勣、李道宗都展现出一如既往的高水准。

尤其是驻跸山之战,更是不亚于当年虎牢关之战的又一次经典操作。

战神,还是那个战神。

只是,心境已不同了。

大唐吸取隋炀帝教训,只调集10万兵马作战,兵力本已不足(据边疆史专家计算,高句丽有60万大军),要想扫平对方,就需要另一场战争奇迹。战神之殇:李世民亲征高丽为何失败?

不管是李世民本人,还是他手下的臣子,都不可能让李世民像当年秦王时一样以身犯险了。

可是,在李世民、李靖们上演的各种奇迹中,哪一场是四平八稳、一路平推的呢?哪一场不需要主帅以身犯险,长驱直入呢?

其实,李世民抵达战场前,李勣、李道宗打得很自如,他们轻松突破辽河防线,越新城直取盖牟,一月之间,已围辽东城。

可是,李世民抵达前线后,大家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从前的“城有所不攻”变成了一路平推。

原先策划的水陆联合作战,因陆军迟不推进,4万走海路的军队不能发挥更大作用!

后来李世民叹息:魏征若在,必能劝阻我亲征。

看来,李世民自己也认识到:他固然仍是当年那个战神。可是,此时的他,更是大唐的天子,万乘之尊!有他在,谁也不敢冒险。

四平八稳,如何继续上演战争奇迹呢?

这一切,绝非太宗君臣智谋不足,只是顾虑太多罢了。

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不能充分发挥,也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足,而是我们自己顾虑太多,“乃心之事也”!

要想取胜,我们自己不应有太多顾虑;如果不得不有所顾虑,那就应放手让没有顾虑的人去作,至少不能让顾虑束缚住我们的手脚!

否则,纵然有战神之能,恐怕也不能取胜了!

祝君胜利!

发表回复